音乐,舞蹈,都是为了表达感情,通常相连。
舞蹈,分为文舞和武舞。还有这样的划分,以为知道街舞、芭蕾舞,看来中国传统舞蹈还是看得少。这类传统舞蹈,印象中应该在大剧院演出较多,如《云门舞》。
再来看解释,“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凯安》”。形容一个人厉害,文武双全。采用文功武治手段,取得了某某成就。可见,文武是一个人必须之功课。放到现在,最基础的,最起码的是强身健体,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因为现在是文明社会、法治社会,主要拼的不是武功。如叶问,“来十个”。现代人,不是武术出身,长期修炼,真做不到。
“舞者各六十四人”,“六十四”又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数字,中国传统文化里,数字都蕴含着奥妙。为什么是六十四呢?其他数不行吗?《易经》的有个原则,就是变易。八卦,衍生出六十四卦。文舞、武舞,一共一百二十八人。一百二十八人,正好合方圆图的一百二十四个卦。
小说背后逻辑透露,本人的《琴定三生》小说,方圆琴阵描述,也是源于对六十四卦的衍生解释。
文舞的衣服配备,“貌冠,黑素,绛领,广袖,白绔,革带,乌皮履”。这一套配备,真是从头到脚都有要求,冠、领、绔、履。武舞朝会时,“武弁,平巾帻,广袖,金甲,豹纹绔,乌皮韫”。文舞,武舞,要求多细致。现代舞,没有么多讲究,一身舒适的衣服,开始跳。连体衣,甚至就是普通的衣服穿搭,开始跳。毕竟是宫廷乐舞,不一样。要想展现这样的大型舞蹈,还是要得花费心思策划。
献祖,懿祖,太祖,世祖,即唐高祖之前,撰史的欧阳修、范镇等都编写进去。对祖宗的尊敬,敬畏。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累世宗族的福荫。
“唐之自制乐凡三大舞: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七德舞》,本名《秦王破阵乐》。秦王破阵乐,最为大家熟悉,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缘故。影视作品多。另一首《霓裳羽衣曲》,据传唐玄宗为杨贵妃所作。
“《上元舞》者,高宗所作也……其乐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之曲”,这曲有意思,包含得广泛,从一到十都介绍完。如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像现在偶尔听到对人命运解释,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可惜失传,真想听到乐曲怎么表现这些数字。
五行,木火土金水,在中国传统到现在,都仍在使用,生克关系,中医里还提到反侮。由五行衍生的系统体系,庞大,五臓、五色、五味那。那到乐曲里怎么表现?古琴家成公亮的琴曲,《水》、《火》,但这是基于佛家的物质理论地水火风空。
《三才》天地人,《六律》,六阳律,还是六阴律。这些乐曲演奏,听众感知的象,能否感受得到。别说音乐如何,对于现在大多数人,这些名词都比较陌生。如果这些乐曲,放到各大音乐播放平台,看曲名,没几个人看得懂,更别说里面的象。放到国风专区,再加上音乐平台的推荐,可能有相对多人点进去听。
“燕乐。高祖即位,仍隋制设九部乐”,“燕”通“宴”,沿用了隋朝的九部乐,好的东西,传承发扬。“九部乐”,《燕乐伎》、《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等,多以区域为划分。当时的外族来了,以外宾礼仪接待,奏乐,乐工的服饰都是外国。可以说是“绥远人”政策运用。外国人过来,感觉和国内没什么一样,“既来之则安之”。
这九部乐,每一部乐里,乐器众多,参与演奏。《高丽伎》,21种乐器。放到现在,应是少数民族的音乐。高丽,如朝鲜族。这当中的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与外来乐器加以运用,汉族乐器,如筝、笛。外族传入的乐器,如琵琶、葫芦笙。跳的舞,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转如风”。这舞者不头晕,可见舞者长年累月的训练,不容易。
在众多乐曲中,很少见琴,这里的琴,即现在专称的古琴。古代汉族乐器名,就一个字,如笛、瑟、箫、笙。为什么少见琴?原因,一、和其他乐器相比,声音较小。二、一种精神。“士无故不撤琴瑟”,琴人喜独立。阮籍《酒狂》,嵇康《广陵散》。现在,琴,多和箫合奏。也有音乐人尝试和其他乐器搭配。
理解分析,至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