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评弹不再只有说噱弹唱,首部评弹剧医圣

来源:古琴 时间:2022/8/30

年,传统中医在疫情救治过程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8月19日、20日晚,评弹历史上第一部“评弹剧”——聚焦传统中医药文化题材的《医圣》即将在上海大剧院别克中剧场首演。

《医圣》讲述了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临危受命,出任长沙郡太守,带领全郡军民抗击瘟疫,继而功成身退,归隐山林著就《伤寒杂病论》传世,终成一代医圣的传奇。

这是上海评弹团历时半年打造的新作,希望对评弹的传统演绎样式有新的探索和突破。评弹这一传统曲艺,在说唱形式基础上,首次全面融入舞台美术和灯光、服装、化妆等戏剧化表演手段。演出集合了上海评弹团三代明星,由高博文、吴新伯、黄海华、毛新琳等国家一级演员领衔,陆锦花、王承、吴静慧、王萍、徐一峰等青年中坚力量强强联合。

《医圣》排练照突破舞台定式,评弹艺术第一次融入“剧”的形式从题材到体裁,评弹剧《医圣》的创作都带着几分偶然。剧本的作者朱恒夫,是上海大学的知名教授,不是专业的剧作者,他热爱评弹、研究评弹,但没有创作过评弹。年春节前后,正在海南的朱桓夫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工作节奏,困坐“围城”的朱教授开始思考自己在这个特殊时刻应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而新闻报道中白衣执甲,驰援武汉的事迹,尤其是读到传统中医药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报道时,《医圣》故事的框架在编剧脑中渐渐成型。

朱恒夫表示,纵观中国悠久的历史,在爆发大灾疫时,中医始终站在抗疫的最前线。而张仲景最吸引他的是,张仲景不仅是“医”,也是“官”,因此在《医圣》中,即可以看到他作为“医”治病救人的行为,也有作为“官”惩治贪官污吏的举动。

剧本创作之初,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演绎形式。但这个古代抗疫故事,体现了古今中华儿女的众志成城、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剧作家罗怀臻的牵线下,上海评弹团决定将《医圣》搬上舞台。

评弹艺术家们在传阅剧本时觉得这个剧本适合评弹,但剧本本身带有较强的戏剧化痕迹,演员们普遍觉得只靠“说”“唱”似乎还不足以表现。于是,剧团最终决定尝试从未有过的“评弹剧”形式。

为此,剧团组建了一支以年轻艺术家为主的二度创作团队,包括青年导演吴佳斯、青年文学编辑杜竹敏、青年舞台美术设计与灯光设计桑琦和李泓晔等。然而,但对于评弹剧而言,这每一个司空见惯的工种却都成为了挑战。

获奖无数的服装设计蓝玲就是“老革命遇到了新课题”:“戏曲演员都是一人一角,每个人的服装都是具象的。但是评弹剧不同,台上的演员往往一人分饰多角。比如在同一场戏中,上一刻演员还是装神弄鬼的巫婆,下一刻就变成了美貌英俊的小厮。一套衣服如何有特色,又能在不同身份间兼容?这是必须攻克的难题。”

舞美设计同样如此。如何在营造剧的氛围的同时,不影响台上演员的说唱表演,桑琦煞费苦心,在汉像砖、汉代地图、中医名录等元素中反复寻找、选择,最终形成了现在“既有汉时代氛围,又不拘泥于历史真实”的舞台。

作品还打破了评弹表演中不注重舞台调度的传统定式,对“一桌二椅”进行格局的突破,将视听效果从演员身上延至全部舞台。传统桌围椅披被具有年代感、符合剧情人物的椅子替代,为角色量身定制的服装换下了原来的长衫和旗袍。

如同罗怀臻所言,评弹剧《医圣》开创了评弹演出史上的诸种尝试——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评弹导演,第一次明确了由“导演”主导“二度创作”,第一次对舞美、灯光、服装、音效等进行整体设计,还第一次进行了合成、配排、彩排……凡此种种尝试,都不同于以往评弹创作与演出的常态。

高博文和陆锦花

吴新伯“评弹剧”的本质依然是评弹,演员既要说唱也要演不过,虽然在艺术样式上有别于传统的评弹,但这部评弹剧的本质还是“评弹”。在剧中饰演张仲景的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表示,《医圣》的内核还是“评弹”,而不是“评弹+剧”的生硬组合,说噱弹唱在内的评弹表演特色,以及评弹流派唱腔都会在演出中保留——稳健流畅的蒋调、柔美清丽的丽调、苍劲有力的张调,朴实风趣的严调等都会用以塑造不同的人物。说表仍是评弹的核心,在这部剧中会更精炼。

不过,因为表演融入了“剧”的形式,难度呈几何级增长。高博文戏称:“评弹演员都是‘轻度半身不遂’患者。坐在书台上,上半身弹唱表演都游刃有余,但是要站起走几步,就不知道手脚往哪里放了。因此特别需要扬长避短。”

相比于台上的主角,剧中饰演百姓、青年医生、灾民等角色的青年演员需要承担更多“演”的任务,其中甚至还有大段的舞蹈动作。虽然上海京剧院的孙伟受邀来作形体指导。对于这些平时“只动口,不迈腿”的年轻评弹演员来说,“形体”实在有些难,但却是痛苦并快乐着。

该剧制作人、上海评弹团副团长姜啸博坦言,一开始对尝试这种全新形式确有顾虑,担心前辈老师会不会不能接受,“但没想到老师们的创新热情好像比青年演员还要高涨。”

在剧中担任说书人角色的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评弹演员吴新伯虽然在全剧中只出场几分钟,但却是引领主线的重要角色。在第二回中扮演张仲景叔叔张继伦的毛新琳是此次参加演出年龄最长的演员。张继伦在剧中只有一段重点唱段,但毛新琳根据自己的流派特色、做了大量案头分析工作,调整唱词、修改唱腔,并不断与导演沟通。

据悉,评弹剧《医圣》相比传统评弹还会有不少“彩蛋”,诸如全新创作的主题曲、重要音乐线索古琴,以及青年演员们载歌载舞演绎的《山歌调》《道情调》《无锡景》等传统评弹曲牌。

高博文表示:“疫情对于剧团剧场都有非常大的冲击。评弹人也一直在思考,传统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用新的传播手段激发最大的创造力。之前上海评弹团的《林徽因》《繁花》都做过不同方面的尝试。而这次‘评弹剧’概念的提出也是一次实践,效果如何希望交给观众评判。但探索的道路,评弹人会一直走下去。”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