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艺术《听琴图》赏析,《听琴图》鲜活地反映出这个历史时期的绘画审美风气。古琴文化艺术《听琴图》赏析,配古琴音乐龚一古琴家的《忆故人》中国古琴名曲是一副难得的佳作。但此画又不仅仅画一个听琴的事实,而要通过松风琴韵,表现静穆萧散的文人意趣。看得出,画家的一笔一画,每一个造型,都力求在画面中传达出古乐无声的、丰富的乐感。
03:17#艺术#
北宋宋徽宗听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年故宫《石渠宝笈》大展,有一幅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立轴。这是一件可以代表宋元以来优雅艺术传统的作品,也是一件能反映这位书画兼擅、对中国艺术产生长远影响的艺术家成就的作品。
《听琴图》的画面中一人着玄色道衣于松下抚琴,前有两文士,分坐左右,一人着绿衣,仰首远望;一人一袭红裳,颔首低眉,都在静神倾听。二人仪态秀雅,风神不凡,从其装束看,显然有很高的位置。绿衣者身后还有一童子,也为这琴声打动,伫立凝神。
北宋宋徽宗听琴图(局部)
整幅画画面静气扑面,风味朴茂,体现出传统美学所追求的冲和淡雅的境界。赵佶真迹或传为他所作的存世作品有十余件,此作最称典雅。此作或可视为反映宋代风格、宋人情意的“宋式”标本。
《听琴图》是以宋徽宗为中心,以他“溺信”道教为背景,画中徽宗本人穿的是一身道服,正是以“教主道君皇帝”的崇高身份自居。《听琴图》所描绘的正是宋徽宗在政和七年四月册为“教主道君皇帝”以后,与朝中权臣接见,抚琴论道,暗通心曲的艺术场景。
画面上方,有”六贼”之首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一首,“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问疑有人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估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花押。其中“灶下桐”出自《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善鼓琴,时闻灶下桐木燃烧的声音,知为制琴的绝佳木材,乃用余木制成一琴,因尾部有火烧痕迹,故名为“焦尾琴”。
“无弦”来自陶渊明抚无弦琴的典故。蔡京题诗借用这两个典故,一方面指出徽宗琴艺高超,另一方面亦暗示听琴者深谙琴音,非寻常俗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音乐比况政治源远流长。孔子以帝舜时韶乐尽善尽美、周武王时音乐尽美而未尽善来评判帝舜、武王朝政治状况的高下,而《史记》亦记载吴国公子季札通过一国仪式用乐来听辨该国的政治概况。
在古代,琴被视为乐器之君,能匡正不正的行为。图中徽宗弹琴,自与身份相当。身为君主的徽宗弹琴,臣下专心聆听,君臣一片和谐,也意味着帝王的道德之音被臣下接收而遵行。这就是《听琴图》的深刻政治意蕴了。
《听琴图》全幅的“气韵”是直贯向上,而徽宗的题款和押书,其特点也是顺乎画中气局,其位置恰到好处而绝不孤立于画中“气韵”之外。此图于右上标题,瘦金书三字“听琴图”,正好高于松树之头,若低于松树头,则“气”会下沉而不贯,若与松顶相平,又是平头,都与画中气机不合或破局,若太高也不妥,唯如此方妙。
《听琴图》以极精细的笔触来表现这样的精神气质,不光是外在细致,更是内在体验的微妙玲珑。音本无形,意本难见,故假有形而出之。凝固不散的雅乐与此图同在,八百多年后,铮铮的琴声仿佛仍在叩响每一个观者的心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