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唐代最著名的漆器就是古琴,高山流水。一般情况下,著名的唐琴都有自己的名字,很少说有一把唐琴翻过来上面什么都没有,没名,那就有可能不真。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肯定会有人给它起上名字,有的名字不是唐朝时起的,可能是宋朝,也可能是明清两朝起的,但一定要起个名字刻在琴的背后。
唐琴里比较著名的有"飞泉",是朱色;"九霄环佩"、"大圣遗音",是栗壳色,但两张琴的颜色也有区别,一个略红一点儿,一个略棕一点儿;再有"玉玲珑",是黑色的。"大圣遗音"唐琴是王世襄先生的旧藏,年11月在中国嘉德拍卖,当年拍了万元人民币。一把琴,将近上千万元。
喜欢古琴的人都知道,在辨识古琴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它的样式,比如行话就说:这是仲尼式、蕉叶式、连括式。有的样式出现早,有的样式出现晚,所以有时可以依据古琴的样式来判断年代。第二个判断依据就是古琴的断纹。我讲过,中国文人从美学角度的考虑出发,把所有艺术品上的缺陷都尽可能地换一种表达方式。漆面干裂,应该属于一种缺陷,文人起名叫"断纹"。所谓断纹,就是漆器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物质本身的伸缩,形成一条条裂纹,行话就叫"断",一个字。文人给这个"断"又添加了一些文学色彩,将它转化成带有美学意义的名字,比如蛇腹断、梅花断、牛毛断、冰裂断,等等。这些命名非常形象,其中最多的,也最形象的是蛇腹断,断纹像蛇的肚子,宽窄也合适。我曾经讲过,中国人的审美分几个层次,最高一层就是病态美,非常态的美。中国历史上的审美基本都遵循这么一个原则。作为漆器,长时间形成的断纹本身应该算是一种缺陷,或者说是一种病态现象,但被文人赋予美学追求以后,这个断纹就成为一种美。在这种审美主导下,古琴如果没有断纹,会被认为不好看。最好的断纹是蛇腹断,每个断纹之间的距离几乎是均匀的,但走向又不完全一致,多少有一点儿变化,非常漂亮。还有牛毛断,断纹很细碎,看上去漂亮至极。
修旧成新我曾经碰见过一个人,拿来一张古琴给我看,当然不是唐琴,是明代的琴,保持着原始状态,上面有漂亮的断纹。我说:"你这琴不错啊。"他说:"我最近认识一个修琴高手,赶明儿修好让你看。"隔了有两年,他抱着那琴又给我看,我一看就问:"这是你那琴吗?"他说:"是。"我问:"怎么修成这样了?断纹怎么没了?"他说:"大师修的。"大师把一张明代古琴上所有历史的痕迹都修没了,整个儿成为一张崭新的琴了。修古琴包括漆器,最忌讳的就是没有保留它的原始状态。不仅是古琴,所有文物的状态一定是越原生态越好,能不动的地方就尽可能不动。个人的知识都非常有限,个人的审美可能会受其他因素所左右,所以在对文物的判断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时候,你一定首先放弃自己的想法,不要自以为是。文物修复为什么要找专家呢?就是因为专家对文物的判断是综合性判断,不是说哪儿缺了块漆就随便补上去,哪儿裂了就给填点儿腻子。所以有时候很可惜,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修得价值大大降低,或者干脆没有价值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