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张镃曾作过这么一首诗:非竹非丝响裂空,高歌三唱出渔篷。清豀激越犹如许,想见湘波欸乃中。没错,这形容的便是渔歌。
渔歌是中国民歌的一种,中国沿海地区以及湖泊港湾渔民所唱。如流行于广东汕尾市,统称为汕尾市渔歌,而在广东的惠东也有渔歌,属于汕尾市同类。分深海、浅海两类。前者是深海作业渔民所唱,近似咸水歌;后者是海边渔家妇女所唱。通常主要指浅海渔歌。
艺术特点:
渔歌亦作“渔謌”,是渔人唱的民歌小调。歌词格式一般为七字句,两句一首,间有四句或八句一首。四句中也有用五字句或三字句作起句的,第二句或第四句的最后三字常加上衬词重复,或整句重复。衬词富有特色,常用来区别不同曲调的调名,如“呵呵香调”、“哩哩美调”等,曲调活泼优美,如广东海丰渔歌《迎亲花船到渔村》。又如流行于江西鄱阳湖的渔歌,为打鱼者所唱,歌词多为七字句,四句一段,曲调以徵调式为主,辽阔悠扬,如歌曲《一网鱼虾一网粮》。
渔歌是民间常见歌谣,因此也是很多词曲诗人笔下描绘之物,有许多杰出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刘锡津曲
乐曲描绘了一幅北方各少数民族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形象各异的风情画。曲共分四段。其中第三段——渔歌描写了以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在渔舟晚归时的欢乐歌声和愉悦心情。第四段——冬猎描写了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的狩猎场面。
渔歌子
流传最广泛的当属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古琴曲
《渔歌》是南宋末年著名琴师毛敏仲最有影响的作品,乐曲表现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的诗意,表达了一种视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的情趣。这首作品曾名《山水绿》、《欸乃歌》,在名称改变的同时,音乐本身也经浙派徐门不断加工,精益求精。乐曲中运用主题贯穿和转调等手法,显示出作曲艺术的新水平。
“欸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欸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巴乌曲
《渔歌》,巴乌独奏曲,严铁明作曲。基本音调采自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
全曲由晨曦(引子)、渔歌、欢唱、跳月、渔歌、远去(尾声)等部分组成。曲调优美清新,在塑造音乐形象,发展巴乌技巧及民族风格方面较为成功。
三沙渔歌
三沙鱼名歌流传于福建霞浦县三沙镇,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确切的起源年代已无从考证,亦无文字脚本,纯粹依靠口头传授,渔民根据他们所熟悉的鱼类形态和习性,编成歌词,内容生动风趣,用当地闽南方言歌唱,土腔土调,独具一格,是闽东地区唯一保留使用闽南方言的原生态民歌,今已濒临失传,亟需加以保护和传承。现经过广泛搜集,初步整理出二十余首,正拟申报为霞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此,我国采取系列政策措施予以保护,在年12月03日,渔歌(洞庭渔歌、汕尾渔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