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来源:古琴 时间:2022/10/22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音乐既是传统治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它穿过历史的浩荡激流,充分见证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历程。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历史渊源

关于琴的创始者,总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有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造琴几种说法。有专家学者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乐”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谓商代已有琴之一说。《诗经》中载有自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首古代乐歌。其中琴的记载反复出现于字里行间,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说明当时的琴乐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孔子也曾将《诗经》篇“皆弦歌之”,表明《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可见,琴在三四千年前就已广泛流传。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由于“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使得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众先贤圣哲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了各自的琴乐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出色的古琴家。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文人奏琴开始从身份象征转向个人爱好,司马相如、刘向、蔡邕、嵇康等就是这个时期的琴人代表。中国所见七弦琴的最早出土实物则是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琴。此时的古琴已经确定无疑地呈现出合体全箱式、七弦、两足、十三徽的成熟风姿了。古琴形制至此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隋唐时期,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创造了空前的盛世。社会繁荣稳定,文学艺术空前发展。文人琴家大量参与琴曲创作,使琴曲创作及演奏技法不断提高,同时也推进了斫琴工艺的发展。唐代斫琴名家以四川雷氏家族为最,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雷琴”或“雷公琴”。

宋代由于皇室对琴文化非常重视,统治阶级的提倡,再加上文人的广泛参与,这就使宋代琴曲数量大增,质量也有所提高。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官方“琴局”,也称为“官琴”。宋琴的外型也一改唐琴圆拱的特点,变得较扁,形成“唐圆宋扁”之风格。

明、清时期,琴界日趋活跃并形成一些琴派,如金陵派、虞山派、广陵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梅庵派等。明代帝王经常组织大批造琴,出现了一些斫琴能手,他们与其它工匠一起,成百上千地为官方造琴。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外来文化的侵入对本土文化的打击增大,使古琴音乐逐步濒于绝灭。

新中国成立之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联合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收集与整理工作,使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得到保护,并录制了一批珍贵的音响数据。一些琴家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推敲,发掘出一批失传的古代名曲,如《广陵散》《幽兰》《胡笳十八拍》等,使绝响的优秀琴曲重发妙音。

艺术特色

音韵兼备

古琴有三种音色:泛音、散音、按音。泛音代表天上的声音;散音代表大地的声音;按音代表人吟唱的声音。弹奏泛音可以感受天籁之音,对于天籁的想象;弹奏散音可以感受大地的声音,大地与自己的关系;弹奏按音可以感受到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一种无形的没有语言的沟通。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琴一般按五声音阶定弦,有六种常用的定弦法及四种特殊的定弦法。最常用的正调定弦是徵、羽、宫、商、角、少宫、少商。琴一弦多音,音域宽广,达四个八度多。其低音浑厚结实,有如金石之响,高音清亮甜美,加上“散”“按”“泛”三种不同的基本取音方式,使之具有了丰富的音色变化基础。

琴大部分乐音圆润细腻如歌,富于表情。还可以用双弦奏出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琴的左右手技巧共有70多种,能奏出上千种不同音高与音色的变化形态,其中仅泛音就有个。而同样音高的泛音,也可以在弦上左右不同部位奏出,在不同部位演奏,音色各不相同。

曲式多样

古琴的音乐发展手法和曲式结构是按照乐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发展逻辑而决定的。由于内容的不同,古琴曲的曲式是多种多样极不相同的。

主要琴派

古琴音乐流派的形成,与地域、习俗、师承、传谱的各异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春秋时期,古琴音乐就已南北风格的区别。共同的师承渊源是形成统一风格的主要基础。各地一些出类拔萃的著名琴家,他们精湛的琴艺和独特的演奏风格,对琴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琴派有:金陵琴派、虞山琴派、梅庵琴派、广陵琴派、浙江琴派、诸城琴派、岭南派。

著名琴曲

琴一般用作纯器乐性的独奏,也有唱、弹兼顾的“琴歌”和与箫、埙等乐器合奏等形式。琴曲遗产丰厚,保存至今的古琴专书和琴谱约种,有余首琴曲谱。许多琴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它们经过历代琴人的加工创造,不断完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座宝库。

琴曲代表

《流水》《阳春》《白雪》《广陵散》《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平沙落雁》《酒狂》《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碣石调˙幽兰》《归去来辞》《文王操》《普庵咒》《良宵引》《离骚》《忆故人》《欸乃》《高山流水》。

演奏名家

伯牙(春秋)、师旷(春秋)、师襄(春秋)、师文(春秋)、师涓(春秋)、师乙(春秋)、孔子(春秋)、列子(春秋)、司马相如(西汉)、扬雄(西汉)、蔡邕(东汉)、蔡文姬(东汉蔡邕之女)、诸葛亮(三国)、周瑜(东汉)、姜维(三国)、嵇康(三国)、阮籍(三国—西晋)、赵耶利(唐代)、薛易简(唐代)、董庭兰(唐代)、苏轼(北宋)、郭楚望(南宋)、严天池(明末)、徐青山(明末)、张孔山(清末)、杨宗稷(清末民国)

琴器制艺

古琴样式

传统样式:伏羲式、神农氏、号钟式、虞舜式、伶官式、仲尼式、师旷式、师襄式、云和式、列子式、伯牙式、子期式、亚额式、连珠式、正合式、凤舌式、绿绮式、落霞式、蕉叶式、荣启期式、秦琴式、龙腰式、灵机式、宣和式、焦尾式。

创新样式:大鹏式、倚道琴剑式、净瓶式、方响式等。

古琴形制

古琴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头宽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时。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自上古时期的礼乐制度中,它属于“士”阶级的乐器,“士”后来转化为文人士大夫,琴乐并非一种“纯粹”的音乐,它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始终代表了中国文人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体现了对国泰民安和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理想追求,以及蕴含着人际往来、“君子之道”等中国人文精神。它可以存在于文人或士大夫的“书斋”,也可以存在于佛教、道教的修炼密室、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中(道士、僧侣在古代也是士的一种延伸),它还可以存在于市井民间的“雅集”中。

一部琴乐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音乐文化史。数以千计的琴曲,充分反映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历程。古琴艺术虽然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地理地域或特定时代,但它是以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古代最为特殊的文人群体为表现形式的,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华的艺术遗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李晓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