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十大名曲之说,这十首曲目分别是:《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今天要聊的就是《高山流水》,这首曲目现今多数被分为《高山》和《流水》两部分,而且《流水》流传的更广,会弹一首《流水》可以引来许多眼球,但一些古琴演奏家却说:他们更欣赏《高山》而非《流水》,这就像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通常,通俗热闹的作品,更受大众的欢迎,拿《高山》和《流水》对比就发现这个特点。《流水》给人一种水流的形象,简单热闹,《高山》却可以让人感受厚重,品味博大。关于这首曲背后的故事,要寻找到《列子·汤问》中的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后世文献中多有这个故事的记载,比如《吕氏春秋》、《淮南子》和《琴操》等,不可否认,这些故事都在原故事的基础上添加了不少佐料,情节、地点、人物更加丰富,一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得到广为流传。
尽管如此,伯牙的《高山流水》并没有流传于世,此乐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这一段初步介绍了《高山流水》的来历,但也是介绍的不清楚,我们知道,在唐朝的时候发明了减字谱,使琴曲的流传更加方便,但为何一直到明朝才见到乐谱呢?这就不得而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再现世上也说不定。!后人无从领略伯牙琴曲的绝妙之处,但正好可以“心向往之”,发挥无限的想象力。
先秦的时候,百家争鸣,士人的眼中更多是天下的概念,而非国家,读书人频繁的游走于诸侯国之间,想要一展宏图,实现平天下的抱负,但能做到的,只是少之又少,像孔老夫子这样的,也是一生怀才不遇,由此可见,这首曲目背后的故事,正好暗合一种缺憾,千百年来,得到无数读书人的共鸣。与其说是要寻觅知音,不如说是要一展胸中所学,这也是每个古代读书人的梦想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