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祖先早就发现雅正的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使其返璞归真,让人们在忙碌的之中调节身心健康。从公元前年的周朝开始,周王就要求贵族学生除了读书以外还要掌握六种才能,即“通五经贯六艺”,其中六艺之一就包括乐。《周礼·保氏》中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让中国人汗颜的是,近代最早搜集整理中国古琴学的却是一位外国人
然而中国古人虽然喜爱重视音乐,但中国古代乐谱流传于世的却不多。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十大古曲名等很多谱本其实都是后人伪托之作,实际上这些古代名曲的最初版本的乐谱大都失传。我们今天光看这些曲名就已经以感受到中国古典韵味之美。
细数相关方面的资料不得不首推年出版的《琴道》,该书被世人公认中国古琴研究的登峰之作,书中整理搜集了大量与中国古琴学相关的文献,无论该书对于中国古琴的研习还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算得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但是让中国人汗颜的是,《琴道》的作者竟然不是中国人,是一位外国人——荷兰外交官高罗佩(RobertHansVANGULIK,-),他本人痴迷汉学,兴趣是写侦探小说、饲养猿猴、弹中国古琴,且特别喜欢收集俗世画,以上各种兴趣都有出书。尤其是他在西方颇有名气的《大唐狄公案》系列,也就是说狄仁杰作为一位机智的神探形象,竟然是一位荷兰人而不是中国人“发扬光大”的。
高罗佩在中国期间,曾经师从民国古琴大师叶诗梦,并与于右任等人组织“天风琴社”为中国抗日筹款义演过。在《琴道》一书中,高罗佩除了搜集大量的中国古琴学资料外,更是以中国古典音乐为立足点,对琴学的起源、特征,弹琴者的修养等作了细致的描述,更深入到地阐释了古琴曲的内涵,包括演奏手法的意象。
中国目前可追溯到最早的乐谱是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公元—年)所传抄的《碣石调·幽兰》。相传为孔子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遗憾的是这首失传了几千年的古琴乐谱,直到19世纪末才被中国的金石文字学家、书法艺术家杨守敬先生在日本访问发现的。该谱以非常详尽的文字记述中国古琴乐的演奏指法,包括如左右手的指法、弦序、徽位等来记录琴曲。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琴谱难以传世?
那么,究竟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琴谱难以传世,是因为古代的读书人不重视吗?这倒不是,因为会弹琴的不少是文人雅士。根据荷兰的汉学爱好者高罗佩的分析,可以发现好几种原因:一是中国古代地广人稀,许多弹琴的人交流十分不便,琴谱太复杂,没有一个标准,于是就爱自创标记符号,久而久之,导致后人看不懂,也就难以流传了。再来是印刷的问题,琴谱拿去给刻工雕刻印版的时后,刻工往往也看不懂,一个疏漏稍微刻错,指法就不对了,书的价值也就低了。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中国古代的乐器也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同时乐器本身也会不断改良,除非知道乐谱用的是哪种版本的乐器,否则旧的指法就没办法套用了。
而古琴的记谱是记位置,但由于每张琴音色或徽位不一定相同的缘故,所以很多都是仅可做参考而已。最主要的还是旋律,简单来说,相对于西方的准确记音,中国古琴的读谱和演奏就比之更有变化性,因为琴人系以徽位为大致坐标,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到旋律本身。要说的话,便是禅宗的以手指月譬喻。
好在今天的中国人能够重新发掘中国古琴曲之美。当年香港词曲作家黄沾在为徐克的电影《笑傲江湖》创作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时几易其稿仍觉不美,在查阅古代乐曲书籍看到“大乐必易”便把中国传统的音阶(宫、商、角、徵、羽)调换顺序改成“羽、徵、角、商、宫”后,写出了声色悠扬,颇具中国古风韵律,听者无不能感受到江湖世界里的武林前辈们泛舟抚琴、荡波吟诵的悲壮洒脱之境界。此外黄沾还改变过唐朝的皇家乐曲《将军令》,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歌曲《男儿当自强》。中国古典乐曲在历经千年时代沧桑巨变后,仍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着我们的灵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