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鼎鼎大名,大家应该都知道。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一生厌恶仕途,只喜欢山山水水,种种菊花。
虽然陶渊明归隐田园,但他也不是真的与朋友再无来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于纯粹,没有俗利纠葛的朋友,陶渊明还是很欢迎的。特别是一些能陪他喝酒,请他喝酒的朋友。
陶渊明喜欢喝酒,一喝就要喝足、喝醉。每当人喝到酒酣意适之时,就会做出一些事情来,比如有人唱歌、有人跳舞。而陶渊明与众不同,他拿出一床没有琴弦,也没有琴徽的古琴,一本正经地双手乱划,好像他在弹奏《高山》,又像在弹奏《流水》。
但实际上,在座嘉宾的耳朵什么都没听到!无弦无徽的琴如何能弹奏出声音来呢?但与陶渊明亲善的都是高士,又仿佛真的听到了陶渊明的琴声,感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陶渊明的无弦琴声到底在哪里呢?苏轼的《琴诗》作出了回答: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琴与手指不能单独发出琴声?答案是琴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手指也不行,靠的是两者的结合,实际上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想什么?弹无弦琴想表达什么?这些问题,友人们都有答案,此即是“得其志也”。所以,陶渊明用无弦琴弹出了琴声,友人们听到了琴声。
欧阳修在其《论琴贴》中用自身经历解释陶渊明的无弦琴声。
欧阳修年轻时在夷陵做县令,那时候只有一张不佳的琴,但欧阳修畅游山水之间,案牍劳形却不伤神,弹琴时怡然自得。后来欧阳修逐渐升迁,先是到了舍人,又到了学士,终日游走在名利场中,意志昏堕,就算后来有了名琴可弹,但内心却并不快乐。
欧阳修说:“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又说“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弦也可。”
欧阳修认为弹琴的快乐在于人,自身感觉愉快,那有没有琴弦都无所谓了。陶渊明亦是如此,琴声发自内心,没有琴弦,有何不可?!
陶渊明、苏轼、欧阳修都是雅士,弹古琴在意不在形,既然已经得到了琴趣,那就不一定需要琴声了!而笔者想到近几年,古琴声价越高,琴人大多在名利场中,唯有感叹:吾辈不及先贤远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