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高大,杏花繁茂,杏子甘美,杏在中国作为园林作物有年之久,最早在《礼记·夏小正》:“正月,梅、杏、柂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与梅子“盐梅合羹”最早是用于调味一样,杏作为传统“五果”(杏、桃、李、枣、栗)之一,从农耕生活的实用中走来,在春耕播种的杏花雨中润泽土地,杏这一意象在我国这样以农立国的社会文化中,成为烟火生活中走来最闪亮的吉祥之物。
杏坛讲学
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杏坛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是中国文化人的精神高地,也被尊为孔子授学立教的第一圣地,杏坛的故事最早记录于《庄子·杂篇·渔父》有:“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明末顾炎武考证认为:《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于后,因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其实,无论孔子讲学的杏坛是否为实,杏坛作为一个文化意象影响深远。春和景明,天朗气清,夫子坐于高台之上,弦歌古琴,清风徐来,杏花纷然,座下弟子云集,心驰神往,这与佛陀坐在鹿野苑菩提树下说法,众弟子云集聆听一样,令人赞叹神往,自此,杏坛就成为人们追求知识和理想的代称。杏园及第
“探得名花动京城,春风得意须尽欢”“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文人科举考试分为童生、乡试、会试、殿试等繁琐流程,乡试是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在乡试中中了举人,颁布名单的时候正值桂花飘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所以秋天的桂花代表的蟾宫折桂寓意中了举人。在乡试次年三月,当时正值春季,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担任主考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都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这些贡士录取之后以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上入朝做官,他们还需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以后才可以授予官职,而关宴就是新科进士进行关试后所参加的宴会,是十年寒窗无人问津之人享受及第之后的终极狂欢宴。关宴通常在二月份杏花开放的杏园举行,此时是各地举子赴京会试的时候,宴中考得好又年少英俊者两三人为探花使(探花郎),遍游名园,折取名花。
唐朝长安杏园宴会是专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唐朝长安新科进士放榜后例行杏园宴会,成了当时一大盛事,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大大提升了杏花的知名度,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时人称进士为“杏园客”,唐宣宗时刘沧在《及第后宴曲江》中提到。新科进士赐宴时,在宫城外的杏园,其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因此杏在当时就被视为春风“及第花”,此后一直被人们奉为科举功名的幸运之花。“杏”名谐音“幸”,具有得天独厚的吉祥寓意。杏园也成为一个千古文人心中最重要的文学意象。
杏林春暖
“杏林”是医学界常用的词汇,是医家仁术德业的写照,很多中医常用“杏林中人”自居,这个典故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与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来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悬壶济世,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杏起初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杏园”之醉是古代文人心中的梦想;“杏林”之誉是古代医者的终极目标;而“杏坛”则是教育圣地的象征,儒者、医家都是身份高雅、道义鲜明、地位重要的人格形象,但由于杏花花色美艳,花期虽短颜色却多变,宋人姚伯声“花品三十客”之说:“桃为妖客、杏则称“艳客”,这一说法影响颇大世几成杏花定评。而杏树高大,花开时候多在墙围之上,红杏出墙等说法更是将杏花的形象定格在了“妖”“浮”“俗”,在唐宋之间明显有个由果实向花色由高雅向卑俗转变跌落的过程演变到后来成为了俗艳之物,所以,杏花篇先从果实开始写起。
花世间王小小世上十分美,九分在花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