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知斋琴谱》——指与弦合、弦与音合、音与意和
指与弦合
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欲实而忌虚。倘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按未重,动未坚,则不实。
故递指严欲松,过弦尤欲无迹,往来动荡,上下活泼,则指与弦合矣。
弦与音合
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本有分数以成位,今则溷而不明,和于何觉?及其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旨。
音理甚微,今则乱而无序,和又何寻?是以深于音律者,细辨其吟猱以叶之,戳注以道之,轻重缓急以节之,而务令婉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而和矣。
音与意和
盖音者,意也。意先乎音,而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重而不虚、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若吟若猱,圆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或伸。
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音意之妙,已盖诸指也。而更有得之弦外者。
山可移也,则巍巍若是;水可引也,则洋洋是兴;暑可变也,则虚堂晓雪;寒可罔也,则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拟,则与意而融和矣。要之神闲气逸,静游上古,嘿而玩之,蔼然心醉。吾以是知其太和也。
据徐上瀛《溪山琴况》二十四况中,论证“和”的音乐演奏美学思想入手,结合音乐实践从两方面谈音乐学习、演奏;指出学习器乐演奏艺术要掌握正确的技术与弹奏方法;学习器乐演奏艺术要懂得揭示音乐作品形象,达到“声外之意、弦外之境”的完美结合。
音乐美学器乐演奏指音意“指与音合,音与意合”是从琴乐演奏中音乐技术手段(技巧)与音乐表现(内心审美)关系出发所做的理论阐述,这也是徐上瀛在“和”况中论证最多的观点。
在“和”况中的“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这两者之间,虽属于“和”,但存在细微而重要的差别,下面结合实践谈谈器乐学习与演奏中的“指与音合,音与意合”。“指与音合”从技术性方面而言强调必须明音律,通音理,做到指音结合,使指吟揉——轻重缓急传达出音之韵味、情趣。
这是检验演奏方法及表演艺术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没有正确的富于表现力的发音,要想很好地表现音乐作品思想内容、情感、风格、意境等是不可能的。
好的音质是声音纯净、准确、饱满,好的音色是声音优美、生动、美满,富于表现力。要做到发出好的琴音,首先,正确的手型是至关重要的。
应当说,正确的手型没有一个绝对概念,只要手姿符合手的构造,符合音乐组成的高低起伏,更主要的是不破坏动作的统一即可。其次,要有良好的音乐听觉(内心听觉)和正确的声音观念。
耳朵里要先有音乐,再用双手表现。只有先验寓知性的音乐行为,才是成熟的、美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一首乐曲往往要在几分钟内完整地表现出来(完成其表演过程)。
为了完美地表现作品思想内容、意境以及达到感染听众的艺术效果,要求演奏者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作品分析研究、作曲家、演奏风格探讨等),对每一句每一音都要进行反复的“精雕细琢”。
自读乐谱仔细再仔细,在字里行间寻找音乐的真谛,对每一个不好的发音都不能轻易容忍;对所演奏的每一个音的音质、音色、音准都要高度负责。
要有能建立起辨别声音优劣的强烈观念,敏锐而严格的指感和耳感。“音与意合”指:“声外之意、弦外之境”是从审美体验角度而言,是琴乐演奏要达到的审美境界。
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