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古琴发展的历程始祖发轫上古滥觞商周

来源:古琴 时间:2023/11/22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5154126.html

始祖发轫上古滥觞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古琴,从中华民族的神话时代开始,就有许多关于古琴的美丽佳话,并伴随中华文明的孕育而诞生。

古琴在中华民族有文明记忆的时候就产生了,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据文献史料记载,中华文明始祖,都或多或少地与古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都曾有过制造、演奏古琴和作曲的记载,如在《太古遗音》中有“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之说。

蔡邕在《琴操》中说:“昔伏羲氏之做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可见,伏羲亲手制琴无疑。古人还有“庖羲作琴,神农作瑟”之说。

其实,神农做琴也有史为证。桓谭在《新论·琴道》中明确提出了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

黄帝也有制作古琴的记录,《新刊太音大全集》在历代琴式中有“梁元帝《纂要》日古琴有清角者,黄帝之琴也”的记载。

在古琴的基本样式中至今保留着伏羲式、神农式和黄帝式三个古老的样式。尧、舜也都亲自制作过五弦琴。

据《事林广记·礼仪纂》中说:“尧使毋句作琴,五弦。《礼记·乐记》中说:“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古人认为:“伏羲作琴,伏羲作瑟,神农作琴,神农作瑟,女娲作笙簧。(《世本》)这充分反映历代先皇就重视古琴,也反映了古代音乐历史的悠久。

古琴从上古时期产生,到形成一定的形制,就是伴随着我国古代文明的长河一起诞生的。

商周成熟先秦风靡

商周时期,是我国文化的定型期,也是一个文化的转型期。由依赖神、崇拜神转为重视人,开始构建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形态。

逐渐远离氏族巫神文化,注重表现改造社会的英雄,出现了如以歌颂大禹治水为题材的乐舞《大夏》等作品。

商代盛行巫术,贵族家庭中都养有“巫、“巫见,举行各种仪式。商代音乐有了很大发展,七声就是在商代形成的,“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礼记·乐记》)。

西周用礼乐治理国家,建立了以“周礼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古琴在那个大力提倡音乐文化的时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乐教在西周已经形成了严密的礼教制度。宫廷的重视,带动了古琴的发展和提高。而随着西周的衰落,又把古琴带到了民间,有力地推动了古琴的繁荣。

先秦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形成了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局面。统治阶级试图在精神层面建立新的道德秩序。

用礼、乐来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古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周公制作礼乐,继舜用五弦琴来治天下.开礼乐治国之先河.用礼乐陶冶人、感化人。

人们可以夜不闭户地生活,国家不需要军队和刑法,达到“师旅不设.刑格法悬”的佳境,实现长治久安。这就是先秦“无为而无不为的统治思想。

从夏建立国家以来,经商、周两朝的发展,由于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方面有了新的飞跃。

统治阶层更加重视通过教育、文化、音乐提高国民的素质,来实现国泰民安的目标。由于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把音乐与教化相联系,所以,最能陶冶人之情操的古琴就成了当时的风尚。

孔子日:“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在《尚书》、《诗经》、《乐记》里关于琴的记载比比皆是。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关睢》),古琴已经成为交友、养性的必需条件,并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以及人的修养和素质的标志。

琴和诗起到了“教胄子,移风易俗之大用哉”(王夫之《尚书引义·舜曲三》)。用古琴与音乐来教化众生,移风易俗,说明我国古代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有了很深的认识。

先秦仁人志士,甚至把音乐追捧到与圣人相等的境界,孔子日:“《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

其为音如寒暑风雨之动物,如物之动人;雷动兽禽,风雨动鱼;仁义动君子,财色动小人。

是以圣人务其本,乐动声仪。”(《孔子集语·子观》)音乐可以惊天动地,自然,古琴成为古代文人的必修课。

诸子以琴会友,他们的思想、观念、修养有很大的差异,唯一能沟通他们心灵的就是琴声,孔子用琴来培养学子的道德与情操。

老子用古琴来表达道家的空灵;屈原以古琴来表达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由于古琴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它的音乐属性,附加诸多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

这就使古琴成为表达人的政治意愿、治国平天下、改造社会和反映人们内心情感的手段。因此,古琴能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完善、发展,达到国粹巅峰。

先秦时期,由于西周晚期腐败,而使盛极的周礼遭到了破坏,社会“礼崩乐坏”“世人乱盟”,这也为古琴从宫廷走向民间提供了机会。

《诗经·定之方中》中记载“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可见,当时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斫琴、制琴技术。

琴弦也发展到了五弦至二十七弦不等,并且创作了大量古琴作品。古琴在列国普遍流行,风靡一时,形成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的局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