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运河滔滔通南北,琴声悠悠传古今张子盛

来源:古琴 时间:2023/10/7
运河滔滔通南北,琴声悠悠传古今——张子盛《琴韵运河》主题讲座11月15日,《琴韵运河》主题讲座在通州图书馆成功举办。本次学术讲座是北京大运河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邀请了著名古琴演奏家,中国古琴研究会秘书长张子盛老师主讲,讲座围绕“中国大运河”与“中国古琴”两大非遗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展开叙述。张子盛老师从古琴的出现与大运河的开凿讲起,让观众对这两项非遗文化有了基本的认识。而后选择了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四个城市做重点挖掘,从琴人、琴事、琴制、典籍等方面为大家一一讲解。北京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虽然历经数朝,古琴文化也是起起落落,但却是一直传承不绝。唐宋时期已经逐渐形成京师琴派,到宋朝达到鼎盛,元朝定都北京后,虽为少数民族,却仍修习中原文化,古琴是其中重要一环。影响非常大的是辽国的耶律楚材,虽然是契丹族,却对中原文化喜爱至极,更有“琴癖”之称,好藏名琴,善弹《广陵散》。张子盛老师还现场为大家演奏《广陵散》,以便于大家对琴曲进一步理解。山东为圣人之乡,也是运河沿岸文化繁盛之地。孔子学琴的故事流传千载,由于孔子对古琴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在孔子的时代,琴乐不仅仅是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故古琴也称之为“圣人之器”。在孔子编订的《诗经》中,更有多首作品与琴有关。江南之地,人杰地灵,早在隋唐时期就形成了两浙琴派,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以杭州为代表的浙江文化在高度繁荣的经济依托下,更是呈现出蓬勃生机,可谓琴人辈出。大家都知道的刘伯温,其实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琴人,他善抚琴,有《客窗夜话》曲传世。据说蕉叶式古琴为刘伯温所创,因而又被称为刘伯温蕉叶式。蕉叶式古琴也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至今故宫藏琴中还有一把“蕉林听雨琴”。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也是诞生在大运河沿岸的省市,相传“蔡邕在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其火烈声,知其良材,因请裁为琴,果有美音。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焦尾琴的故里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溧阳市。近代公认的民乐大家吴景略先生生于江苏常熟,他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任弹拨教研室主任,专门从事古琴教学和研究工作。开创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编著古琴教材,培养了大量的学生。他在鉴别、修复古琴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并致力于古琴的改革。经反复试验、设计、制作的改良古琴,得到广大琴人的喜爱和乐用,成为古琴乐器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民乐大家管平湖先生祖籍江苏苏州,建国后,管平湖先生被聘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门从事于古琴研究、整理工作,且成绩卓著;已成绝响的古谱《广陵散》、《幽兰》经他打谱后,又重放异彩。运河是流动的,正是这沟通南北的水路,使沿岸的文化得以交融发展,它带动了琴人的流动,带动了古琴的流动,也带动了古琴文化的流动。运河就像一条银丝带,串起了两岸那些璀璨的文化遗珠。滔滔运河水流千年,悠悠古琴声韵四方。在张子盛老师演奏的《流水》声中,讲座也告一段落。随后张子盛老师与观众互动,为现场观众答疑解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