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琴事浙江博物馆闢识古今古琴琴器制作与

来源:古琴 时间:2023/6/21

一场秋雨送走了炎夏的燥热,“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在雨后悄然拉开帷幕,为暗香浮动的杭州城更添一段风流浪漫。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年9月7日上午,浙江省博物馆邀请当代著名斫琴师、梅庵琴派传人倪诗韵,带来一场“闢识古今”——古琴琴器制作与鉴赏讲座,从历史、传承、实践等多个角度讲述古琴琴器与制作,发特展系列精彩活动之先声,为特展锦上添花。

由“闢识”二字引申开来,倪诗韵老师从自身与浙博的上一场邂逅——年唐宋古琴鉴赏会上,两位琴家对彩凤鸣岐和来凰的评价截然不同这样一场争议说起,指出琴的判别与鉴定历来纷争不断,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形成完整的标准和理论体系。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他从琴的制作简史、制式结构、声音特点、音乐审美、琴声的风格种类以及琴器的风格种类和演奏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多元化的古琴音乐审美以及多样性的古琴制作风格。这番论述凝聚了他多年弹琴斫琴的经验,成一家之言,从某种意义上回答了讲座最初两位琴家为何各执一词的疑问,为众多古琴爱好者知琴鉴琴指明了方向。

古琴音乐的审美和琴器的声音审美是古琴制作的基础。“器和故响逸,张急故声清,间辽故音庳,弦长故徽鸣”,音色有“清越”与“浑厚”之分,音质有“紧实”与“松透”之别,古琴器型所具有的声音特点,决定了古琴文雅舒缓、深沉又具有表现力的音乐特点,与我国传统音乐思想相吻合,深受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所推崇。

千琴千性,不同的琴器适合不同的风格与曲目,适合不同的人群,适合不同的弹奏者,适合不同的场合。妙指正心,是演奏家的倾述,良质善斫,则是斫琴者的匠心。斫琴者和演奏家的角度不一,相辅相成才是积极正向的状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寻找精神上的共鸣,期待更诗意的栖居。作为象征了东方文化的君子之器,古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形制到设计细节,从审美到琴事仪止,一丝一毫都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绚烂过,也沉寂过,迄今仍不失华夏百姓寄托心事的最优解,可同先哲对望,可与岁月长谈。而如今逐步繁荣的斫琴业,也从侧面为古琴的再一次复苏做注脚,倪诗韵老师也同样期待着古琴的进一步普及。他认为,科学和艺术如同硬币的两面一般不可分割,在如今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下,古琴的传承和普及是自然而然且理所应当的事情。“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古琴指法难度不高,节奏舒缓,入门不难,是修养身心的理想选择。

琴为鉴心之器,在期待更多同路人的同时,倪诗韵老师也告诫大家,在学琴之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时间准备,以免沦为附庸风雅之流。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此次讲座在倪老师一曲生趣盎然的《平沙落雁》中落下帷幕,活动开始前争相作答的互动、厅中人满为患的盛况以及结束后大家竞相提问久久不散的意犹未尽,勾勒出琴韵悠远的未来蓝图。

浙江省博物馆这场古琴特展及系列活动,让更多人得以赏希世鸿宝,听千年清音,品历史余韵,也许,也将成为他们结缘古琴的开端与契机。除讲座之外,唐代古琴音乐会、武林秋籁中秋音乐会、“赏古琴,品琴音”主题表演、彩凤鸣岐七弦琴材料包制作等活动将陆续举办,期待与大家在高山流水中相遇。

作者:陈翰丹摄影:周佳欣、周忞峥

转发浙江博物馆对本次讲座的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