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问题其实颇具争议的,而争议的两大群体多以“学院派”与“江湖派”。
学院派即从艺术院校毕业,对中西方音乐都有过相对系统的学习,这一群人认为古琴就是一件乐器,既然是乐器,那就应该要学习基础乐理,应该要学视唱练耳。否则没学过这些基础乐理,你自己弹的音准与不准,自己都听不出来。而“江湖派”则主要是民间的、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的,大多是在社会上找老师或琴馆学琴。这一类从反感学院派提出的学古琴必需要学乐理,也不赞成古琴就只是一件乐器这么简单。他们认为古琴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件乐器,不予人听,只予己听。
首先我们知道古琴谱异于其他乐谱,他用的是一种记录弹奏手法的减字谱,这种乐谱容易入门,如果你对某首曲子的旋律节奏很熟的话,即便不看简谱只看减字谱也能弹出大概。在古代用的都是减字谱,有些琴谱中会辅以工尺谱来记录节奏,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正是因为减字谱的这种特性,使古琴入门变的相对容易,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使大部分人都认为学琴古琴大可不必去学基础乐理。因为西方乐理传入中国也就近百年的事,而古琴在中国却存在了几千年。古人都没有学习这些乐理,为什么能弹?
这里需要纠正一下的是古人并不是没有乐理一说,只是当时并不是叫乐理,而叫。所谓律吕即古代对乐律的统称,分为阴阳两律,同时律吕又是十二律的又称(是不是很乱?是的,在古代一个词它有很多种意思)源出于三分损益律的六律、六吕。且古代已有的说法,意思是说开八个半音,产生一个新律。而这种说法与西方乐理中的某些理论是很像的。
所以我们不能说古人是不学乐理的,而且,古人学的乐理比我们现在学的西方乐理难很多,就其中的名字都可以让你研究半天。
而且古人学琴都是一句一句的学,近代很多琴家,如管平湖先生、张子谦先生等老一辈的琴家在教授学生时还是用这种方法。一天可能就学一两句,学完后回去弹,弹熟后再学下两句直至将全曲学完。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好处就是一首曲学下来你就能弹熟不易出错,而且弹的跟老师很像。因为在以前,你若弹的不像,弹错了,弹不顺老师是不是会教下一句的,而当时的谱本上又没有简谱,你只能耐下性子一句一句的跟着老师学。
但这种方法显然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有些太慢了,不管是今天的老师,还是今天的学生,性子都变的急了。作为老师还好,教慢一点无所谓,反正是收课时费。但作为学生,很多人都希望学的快一些,认为一期课能多学一首就是赚到。其实老师教得慢无非就是希望你学的更扎实,这是题外话。
正是由于这种学琴方法的效率问题,所以如果学琴者能学些基础乐理,那么对学琴的帮助要大很多。不说学院中的人,就是一位稍有点乐理的人在看谱时要省事很多。比如你不会看简谱或线谱,只认识简字谱,那么在学曲子之前要对一首琴曲听无数遍,至少听到心中有了旋律跟节奏才可能下的了手。否则你弹出来的句子多数是不对的,在乐句的处理上也是不合理的。
当然,琴曲也不能完全按西方的乐理来套用,因为古琴曲它还是基于中国传统律吕的,虽然说两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古琴中的正调不能完全等同于F调,在古琴定弦中两弦间的音程关系只要符合大二、小三、大二、大二、小三、大二的关系便是正调(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应该没记错)其实就是相对音程关系符合即为正调。
而且古琴曲中的气口以及轻重缓急还不能完全按西方中的小节线跟拍子的方法来处理,它有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有点像古诗词的朗诵,因为琴曲是基于地方音乐以及人物说话等等一种综合的关系,不能完全按西方的强、弱、次强、弱这样来处理。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不同地方的琴曲流派必然有它的特性,这种特性离不开当地的音乐特点以及一些言语方式。
跑题跑的有点多,赶时间写的有点乱,不过总的来说就是有一点基础乐理会更好,因为这样你会学的比较快。特别是对于一些乐感较差的朋友来说,学学基础乐理,学学视唱练耳是很有必要的。
而若你真的不想学,加上自已天生乐感又好,还有一位好的老师,平时自已会反复听曲子的话,不学也可以。这就好像去KTV唱歌一样,你不学乐理也能唱歌,而从学院毕业的,若非声乐专业的唱功也未必就一定很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