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水》《离骚》,到《霓裳羽衣曲》《春江花月夜》,再到被称为礼乐文化代表的“八音之首”编钟……很多在当下依然令人耳熟能详的名篇,我们已经无法完全追溯或者复原它昔日的旋律。
为满足广大观众对国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9月8日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国乐的侧脸》与观众见面。整部作品共5集,每集50分钟。
借着对现象级古韵古曲的挖掘、梳理和探究,作品将通过描摹国乐的“千面侧脸”,勾勒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气韵风华,也借由当代音乐家和乐人们的精彩演绎,带领观众看见国乐在新时代“活起来”的多样可能,进而激发更多人亲近国乐、复兴国潮的热情。
作为一部以国乐为主题的音乐文化纪录片,《国乐的侧脸》找到了一个解码中华文明的独特切口。作品聚焦国乐的历史进程,对流传至今的经典国乐进行挖掘,梳理那些产生过巨大影响的音乐文化现象,并从历史、文化、科普、人文、情感等多角度来展现国乐之美,既回溯中华文明在音乐领域的伟大创造,彰显其跨越时空的永恒之美和非凡厚度,也在一定层面上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文明的探索提供指引。
虽以音乐为绳,但《国乐的侧脸》又远不止于音乐,而是力图向今天的我们呈现历史的不同侧面。围绕每期主题,国乐与国潮、国乐与思潮、国乐与匠人、国乐与历史、国乐与时代等话题,都将在片中得到深入浅出的拆解式阐释。故事内容涵盖音乐表演、乐器考古、乐理分析以及乐人对国乐流变的不断探索等,旨在借着传统古乐的共同命题,问道中华文化的精神,传递中华文明中的“大美”与“至善”,弘扬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遗产与宝贵精神财富。
据悉,《国乐的侧脸》从浩如烟海的国乐中精心选择了最有代表性、最具知名度、最富影响力的乐器及作品,通过《知音》《和鸣》《霓裳》《离骚》《春江》五集内容,对中华文明几千年来音乐领域的瑰宝进行一次高度浓缩的呈现。
借助《流水》和《广陵散》两首古琴代表性名曲,第一集《知音》旨在追寻在漫长的岁月中,琴乐、琴人和琴道之间深不可测又妙不可言的精神共振,揭示古琴为何能成为中华文明中自然和生命的绝佳代言,以及“千古知音,何以难觅”的精神内涵。
第二集《和鸣》从曾侯乙墓,及叶家山墓地出土的编钟入手,解读乐器本身及它蕴藏的历史信息与音乐奥秘,深入分析它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八音之首”。同时,本集将展现音乐工作者们如何探索复制编钟在今天的音乐表现力,努力重现编钟永不褪色的辉煌。
沿着《霓裳羽衣曲》从兴盛到衰落,继而由唐代宫廷流传至民间的流变轨迹,第三集《霓裳》将带领观众一路叩问。本集也试图通过海内外音乐学者、民间乐人和民族音乐学家的多种视角,表现唐代乐舞大曲的斑斓色彩以及千年以来的传承改变。
以屈原为题材的古曲《离骚》,无论文章或乐句,楚声和楚韵,都是千百年来无数人身体力行的经历,更是绵延不息的生命本身。第四集《离骚》将从“民间遗存”的角度,来呈现遥远的楚声在当代依旧鲜活的风貌,由此来切切追问古乐今声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千多年前,初唐诗人张若虚用文字描绘过“春江”的永恒之美;百年前,民族音乐团体“大同乐会”借着辉映千年的文字和意境,开创了国乐的新声。今天,乐曲《春江花月夜》仍然不断演绎着新的传奇。第五集《春江》中,《春江》将犹如绵延不绝的一江春水,向人们次第呈现时空中的相逢,以不朽的旋律,奏响整个民族心灵感受。
从听觉之美,到视觉之美,再到心灵震撼之美,国乐之美不只是中华之美的呈现,更是中华之美的承载和解答。可以期待的是,《国乐的侧脸》将在层层递进的科普传递、知识讲解、人文共鸣、情感调动中,让国乐成为观众了解中华文明的一座桥梁。(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赵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