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国故事革故鼎新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

来源:古琴 时间:2023/2/8

「本文来源:中国网教育」

凤凰岭畔,鹫峰山下,有一所被烂漫山花所包围的村级小学——北京市海淀区和平小学(简称“和平小学”)。

年10月,和平小学杨庄校区变身为海淀北部唯一一所以“未来”命名的实验学校——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简称“未来实验小学”,也称“和平小学”)。重峦叠嶂挡住了众人西望的视线,却挡不住以校长丁刚为首的教育者探索未来学校的步伐。鉴往知来,和平小学在立足传统学校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探索,迈出了中国未来学校探索的重要一步。

筚路蓝缕:在时代更迭中砥砺前行

年,丁刚走马上任和平小学校长。作为一所村级小学,即便是泱泱大国一流高校林立的教育高地——海淀,也免不了要面临经费紧张的问题。当时实行的是结构工资,学校要自筹一部分教师工资。那时候,抓考试成绩、抓办学条件,是丁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时学校的操场,晴天时尘土飞扬,下雨天泥点四溅,丁刚身先士卒,一块砖一块砖地铺出来一个硬化的操场。

没有校舍怎么办?周一至周五,老师们教书育人,到了周六和周日,校长带着老师化身泥瓦匠,亲自动手盖房子、搞宣传。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和平小学的硬件设施一点点提升,老师们也劲往一处使,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城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的土地腾退,村里的孩子很多都流向了城市。和平小学所在的温泉镇也不能例外。空心村导致空心校的出现,学生数量锐减造成教师编制的减少、新教师更新速度的延缓,留下来的教师队伍呈现出老龄化的特征。

近年来,温泉镇构建了创造小镇,随着华为、中核电力等公司及大型研究所的入驻,高新产业的孵化拉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随着产业的集中,学生回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高新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改变了当地人口素质的结构,以及和平小学的学生来源——从以农民子弟为主变为以高学历人群子弟为主。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学校改变发展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的变化,召唤着改革者一展风采。多年来,面对学校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出现的巨大变化,丁刚不断调整办学方法。年之后,随着经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丁刚开始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发展素质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育人方针和师生需要的变化,丁刚开始思考面向未来的教育。“怎么把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揉进办学的过程?怎么把办学和一个人未来的幸福生活更好地结合?”丁刚常常如此思索。

结合参观学习与教育实践,丁刚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年,和平小学的办学方针由快乐教育向和乐办学转变。而后,丁刚带领和平小学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打造未来实验学校——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年,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启动仪式,在和平小学杨庄校区隆重举行,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正式诞生。

传承创新:葫芦文化的延续与延伸

在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中,丁刚的教育理念、和平小学的办学方针与时俱进,而葫芦文化始终伴随着和平小学在风起云涌的时代熠熠生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趣的葫芦》这一课程就被坚持和沿袭,至今仍是和平小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从葫芦的种植到收获,从画葫芦、美工葫芦到葫芦丝的演奏,在解决温饱时期,丁刚的考虑也很简单——和平小学开设这门课就是立足学生需求,为了教学生一门手艺。当时,和平小学有很多借读生,他们的家庭条件也基本上也不太好。适时,和平小学一位老师的爱人退休在家,他酷爱画葫芦并且画得古朴典雅、美轮美奂。丁刚就想到让这位老先生来教学生,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这看起来似乎是比较早的学科融合的实践,而丁刚说那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科融合。“核心思想就是教学生一个手艺,学生毕业之后会种葫芦、画葫芦,就可以通过售卖葫芦产品谋生。”丁刚说。

进入21世纪,学科融合的思想逐渐在丁刚心里生根发芽。到年左右,他们出了一本书——《有趣的葫芦》,提出了从葫芦种植到后期观察的学科融合课程教育方案。此举既是葫芦课程的延续,也是葫芦课程的延伸。葫芦课程逐渐被打造为科学老师教授种植相关的科学知识、语文学科从原来的读葫芦娃故事到学写观察日记、数学老师让同学们在种植时做一些具体的计算、美术老师则负责教同学们葫芦绘画、音乐老师教同学们吹葫芦丝的多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此时的目的已经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一门谋生的手艺,而是通过学科融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亲历实践过程,学会分享与合作,提升综合能力。

小葫芦蕴含着大智慧,和平小学的葫芦文化逐渐形成。时至今日,《有趣的葫芦》劳动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和平小学劳动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促进全体学生个体发展关键所在。

君子不器:和乐自然的绿色办学理念

从学一门手艺到学科融合,再到考虑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年,丁刚提出了“和乐自然,君子不器”的育人目标。和平小学开启了以和乐为中心的教学时代——营造和谐、愉悦的育人环境,达到育人育心。

“和乐自然,君子不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面向未来的创新。丁刚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人和,未来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人,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此外,人还需要有一种科学精神,所以要君子不器。”君子要有学识,要学会举一反三,而不能像器皿一样只会接受,不会创新。

“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是器皿,而应是谦谦君子,会举一反三,有创新精神。”丁刚说,“对于老师来说,老师要和谐发展,快乐工作。和谐自然,学会做人;君子不器,学会做事。”丁刚的教育思想是在实践中潜移默化,慢慢生成的。在他看来,不去实践,始终是纸上谈兵,发现不了真问题。

在“和乐自然,君子不器”的理念指导下,和平小学先后开展了愉悦身心的管乐团、亲近自然的“枫叶红了”活动(例如绿植种植、植物标本制作、植物手工艺品制作等)、保持和谐心态的心理咨询、大胆创新的科技活动。年学校获得海淀区新优质学校、劳动教育实验校、艺术教育示范校等称号。

多年来,和平小学也获得了多项荣誉:北京市星星火炬奖、北京市健康教育促进校、海淀区科技示范校、海淀区国防示范校、海淀区心理咨询先进校、全国DI创新大赛一等奖等。

戮力同心:推进未来教育

时间来到年,和平小学新校址启动,发展又一次迎来新方向。在与海淀区教科院的深度合作中,和平小学完成了向未来学校的蜕变——以全新的面貌扎根海淀这片教育沃土,成为一颗代表海淀“未来教育”的璀璨明珠。

年10月31日,伴随着驻区部队的奏乐声,国旗在和平小学杨庄校区冉冉升起,国歌声在校园上空回荡,海淀区教科院与和平小学合作建设的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正式启用。

藕粉色的外墙、白色的楼顶,楼道里淡黄色的地面、楼道顶部蓝天白云的装饰、树叶形状的顶灯,楼道两侧挂着各式各样的装饰画,教室里崭新的可伸缩桌椅、可滑动的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整齐摆放的蓝色储物柜、贴满了学生字画作品的后墙……崭新的校区迎来了和平小学辛庄校区和环山村校区3~6年级的学生。和平小学也形成了一校两址的办学格局,低年级在环山村老校区学习,中高年级则迁入杨家庄新校址——未来实验小学,面临着拆迁改造的辛庄校区暂时不再承担教学任务。

依托海淀区教科院的科研力量和资源,未来实验小学在学校课程体系、课堂教与学形态、学生综合评价方式、学校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行动,计划于年初步建成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学习方式灵活多元、学校组织弹性开放、教育技术先进前沿、教育评价多样灵活等具备未来教育特征的“绿色创新学校”。

海淀区教科院在教育科学应用、基础理论、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研究成果积累,在建设未来学校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淀。丁刚表示:“和平小学与海淀区教科院合作,可以弥补我们学校最大的短板——老师科研能力不足。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引进教科研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用科研带动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新校区启动后,海淀区教科院的张禹出任未来实验小学的科研副校长,成为连接学校与教科院的桥梁。张禹曾到新疆支过教,也在北京丰台的一所学校任教了多年,接着做校长助理,后来任教研员。年初,张禹从丰台来到海淀,担任“未来学校”项目负责人,从事探索未来学校教育的相关工作。

年9月,海淀区未来学校研究中心成立,张禹任负责人,扎根未来教育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未来实验小学成立后,有着丰富的教学、学校建设管理和科研经验的张禹被任命为副校长,主管科研,承担着促进区校双方合作办学的责任。

“我们一直在探索这种合作办学模式的路径和机制。”张禹说。在目前教科院与和平小学的合作办学模式下,张禹的正式工作关系还是在教科院,并没有迁到学校。也就是说张禹仍是教科院的科研员,兼任着未来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周二、周四和周五他在学校办公,周一和周三他在教科院办公。“这种合作机制的好处在于我既能快速了解教科院的相关信息、利用教科院的资源和平台,又能深度参与学校的建设。”

未来学校:向教育4.0时代交出答卷

伴随着工业4.0的到来,教育也进入了4.0时代,标准化的教育逐渐向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教育转向,传统的教育形态被颠覆。混合学习、项目学习、体验学习等名词昭示着全新的教育与学习形态,未来教育应运而生。

知识和学习是人类应对挑战和发明替代办法的最大可再生资源。然而,教育不仅仅是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作出反应。教育改变了世界。

教科文组织的未来教育倡议旨在重新思考教育和塑造未来。未来教育也是教科院开展的一项综合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早在年,中国就设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启动了未来学校创新计划。而后,十几所示范学校相继诞生。年,中国第一所未来实验学校——潍坊未来实验学校开始设计建造,年开学。

深圳龙华未来教育中心,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海中学未来创新、未来艺术、未来学习三大中心,重庆未来学校,深圳福田未来学校,深圳盐田未来教室与项目式学习等相继落成。中国在未来学校探索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和平小学加挂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的牌子,成为又一所面向未来教育的未来学校。

粮草先行:未来学校空间打造

面向未来的智慧学习空间是未来学校的关键部分和基本特征之一,体现着满足教育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成长、适应多样化学习和符合绿色智慧等特点。未来实验小学也在教科院的设计和推动下,逐步打造多种多样的未来学校学习空间。

未来学校不应仅仅只具备教室、操场等一般学校所具备的教学空间,其物理空间将被重构。未来学校应具有八大中心:一是学习中心,其包括协作式学习空间、沉浸式学习空间、项目式学习空间、未来全科教室和未来学科教室;二是包含音乐舞蹈空间、影视戏剧空间、艺术创意空间的艺术中心;三是包含礼仪厅、围棋室、中医药堂和古琴室等的国学启智中心;四是创新中心,其包括物联网生态空间、创客STEM空间和3D打印空间等;五是包括行走游学课堂、职业规划课堂和社会校外学堂等社会践行中心;六是情绪行为中心,其主要用于引导学生情绪,缓解学生压力等;七是体能中心,包括游戏体感空间、运动体测空间和游泳馆等;八是生活体验中心,包括烘培空间、学生超市和家政学堂等。

按照未来学校的空间设计,自年10月31日正式启动以来,未来实验小学外装已经全部完成,内部还在陆续调整建设当中。目前,图书、下沉式广场和一些配套工程还在建设中。未来,劳动教育基地、创客空间、人工智能实验室、融合教育课堂、电子阅读亭与绘画区、AI“双师”数字学习区、各种多功能教室、专业教室都将陆续在未来实验小学落成,为未来教育提供智慧的场地基础。

推陈出新: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

“未来学校建设的核心就是课程建设。”丁刚说。

未来学校课程的特征是契合、融合、联合,教科院对未来实验学校课程的加持体现在提供优质课程。双方合作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的未来竞争力——小组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人工智能、编程等;设立面向未来的课程,提升实践与操作能力。

丁刚说:“我们将在传统的劳动、综合实践的基础上,把整个课程进行整合,更突出孩子的参与,侧重激发孩子的自主能动性,发展孩子个性,培养孩子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丁刚表示要坚持三个方面,保证教学质量。

将国家课程落地为特色综合课程

围绕合作办学思想,和平小学在坚持把国家课程有质量落地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将其打造为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在古朴典雅的大觉寺,一群群学生聚集在身披金甲的“千年银杏”前求知若渴,拿着纸和笔在聚精会神地记录着……这就是和平小学组织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亲近大自然、感受家乡美的《走进大觉寺课程》。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和平小学都会组织四年级的同学来到西山大觉寺,感受历史文化,收获多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该课程是学校与大觉寺深度合作,开发设计的集语文、数学、英语、书法、信息、科学、综合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八百岁高龄的“老藤寄柏”、花大如拳的“古寺兰香”、奇异多姿的“鼠李寄柏”、年代久远的“辽代古碑”……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从植物知识到建筑特点,从历史文化到红色基因,从数学知识到游览感受,学生在实地学习中加深对各学科知识的掌握。

开发学校特色课程

“こんにちは!こんにちは!你好!你好!”和平小学的部分同学面向黑板上的多媒体显示屏,给日本横滨市立小机小学的同学和老师激动地打着招呼。

和平小学和日本小机小合作开展了“手拉手”特色课程,通过学习日语、日本食品制作等,双方相互交流中日文化,相互学习。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每年和平小学的部分学生都会去到日本,和日本小机小的同学进行线下交流。疫情发生后,这种交流转为了线上。通过这种方式,双方深入交流,分享自己的饮食、习俗和传统文化。

年1月,双方师生就进行了一次“云交流”。和平小学的两位同学用讲解和图片呈现了他们多姿多彩的假期生活,分享了中国春节的习俗。日本同学也展示他们的新年习俗,准备了“日式拉面、饭团、寿司、烤鳗鱼”等精致的日式料理。和平小学的师生还教日本的同学包饺子。

日语也是和平小学的外语特色课程。通过举办日语节,营造更加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强化外语特色,让学生品味不同的文化。这也是和平小学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独特设计。

此外,和平小学也开设了折纸、画葫芦、小小主持人、健康达人、足球等社团课程,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结合未来教育,深化人工智能等创新课程

信息化时代,在教科院的助力下,和平小学也将开设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课程,例如机器人、编程实践等,培养面向未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丁刚坦言:“传统农村学校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还比较欠缺,结合未来教育,人工智能方面的教育还需要深化。”学生的家庭条件、经济条件,学校的经济条件、硬件设施投入,以及学校师资的储备,都是学校要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也是量力而行,把科技这部分做好。”

未来,和平小学将逐步建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创新课程等三位一体的未来实验小学创新课程体系。

吐故纳新:培养理念和评价体系的创新

随着合作的深入,教科院也给和平小学带来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从前几年的朴素到现在的“课堂三大”,和平小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已有改变。

第一,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大胆地发言,培养孩子的自信。第二,大声说话,教育孩子说话大声,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体现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相互尊敬。第三,大段说话,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课堂三大”是对未来人才要求和教育理念的细化和具体化,让老师能够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告诉老师我们要培养有逻辑的人、勇敢的人、自信的人,老师也许很难理解和落实。”丁刚说。

在学生评价方面,教科院也给和平小学带来了更新。在多年的办学中,和平小学积极探索,从最开始的合作评价发放小笑贴、和乐卡,到创建学校版、家庭版、社会版,聚焦核心素养的实现,再到建立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全员评价、全面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在不断进步。随着未来小学的启动,学生评价逐渐从线下转到线上,通过大数据统计,对学生评价进行信息化管理。“目前平台架构已经搭建好了,其将成为未来评价的平台。”

年,丁刚来到和平小学担任老师;年走上管理岗位,担任校长,带领学校一步步从自建操场等教学设施到繁荣发展;年,与海淀区教科院合作,加挂海淀区教科院未来实验小学的牌子,共同探索打造未来学校,实现未来教育。相信在双方的通力合作下,学校能快速建成“绿色创新学校”,引领未来教育发展。

孜孜

编辑

马原野(实习生)

编辑

中国网教育频道

出品

News

往期推荐

中国故事

深圳福田区第二实验学校

“AI+5G”,智慧校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中国故事

梅燕歧:

园岭精神是一份历久的“自豪感”

中国故事

红岭实验小学

在安全感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中国故事

“网红校长”唐晓勇面向未来,

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想教育

中国故事

宋鹏君:

让每一个生命绽放色彩

中国故事

百仕达小学:

打造一所安全而友好的学校

中国故事

校长杜丛英:

不断找寻学校向上生长的力量

中国故事

马建红

在一所从零开始的

公办学校,用体制创新打破传统

中国故事

我喜欢这种

从黑板教学走向实践世界的

课程方式

中国故事

“深漂”校长刘汉文:

用30年的敏锐助推教育与时代同行

中国故事

问题化学习研究18年:

一群人的探索,解决学习的中国之路

中国故事

他解决了世界难题,

改变了数以万计差生的命运

中国故事

史家小学:用独创的

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培育“和谐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