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国传统乐器的乐之统,流传三千余年,

来源:古琴 时间:2022/12/25

古琴,又称琴或七弦琴,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琴棋书画,文人的高雅艺术的表率,琴居其首。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古琴作为传统乐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一直被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甚至朝臣帝王视为修身养性的工具和完美人格的象征,成为其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古琴作为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凭借其内涵之丰富和影响之深远,还承载着儒家的文化传统和道家的精神,而为世人们所珍视,被誉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乐之统”。甚至对于古琴的赞誉,自汉代就有“琴道”之称。

一、古琴的起源和发展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小农经济体制下自给自足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占人口比例极小的部分上层文人,以及少部分朝臣,因社会体制给予的经济保障,能过上悠闲舒适的生活。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中,内涵幽深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余音绕梁、琴声泠泠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成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文化生活中,一个十分贴切的组成部分。这般茗香飘溢,琴声绕梁、友人往来的诗书画意的高雅生活,其悠闲雅致,实在是可想而知的。

任何一门文化艺术,都要在它所处的社会之中寻求生存的空间,并加以发展,既然这样,这种艺术就必然会与这个社会有着藕断丝连的密切联系。在寻求生存并加以发展的过程中,便会在社会生活中慢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这样一来,这一门艺术的形态,就演变成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地位。这种文化地位会在长期的时代变迁中,由其本身的社会功能所推进,渐渐适应于社会生活,又因社会的变迁和筛选淘汰而渐渐落伍。古琴从起源到发展再到衰落,亦是如此。

1、华夏的伊始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中便早有载道:“伏羲作琴。”后来汉代桓谭的《新论》中,也有对古琴的记载。到了周朝时,古琴除君王朝臣用于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和宗教仪式之外,也广泛流传于民间,在《诗经》中便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以及“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一系列记载,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上述《诗经》中对于古琴的记载,正恰巧说明了古琴早在周朝,便成了广为流传、而且非常受人喜爱的一种乐器。

2、萌芽于先秦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后来到先秦时期,由于“士族文人阶层逐渐兴起,古琴成为当时君主朝臣以及士大夫修身养性的良器,那时的古琴主要被用于演唱和伴奏,被称为“弦歌”。《左传,昭公元年》中“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说的便是这个意思。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音乐艺术的推崇,弹奏古琴这门技艺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从而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琴人,如我们所熟知的伯牙与钟子期,他们高山流水会知音的佳话,便成了千古传诵的经典。

古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士人赋予了礼制,有了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观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便能弹奏古琴,诵唱诗经三百首,他还曾向师襄学琴,可见其对琴也是十分的推崇。后世有《孔子读易》和《泣颜回》两琴曲,记载着这个史实。上树的种种迹象都表明,在先秦时期,古琴作为“乐之统”的地位相当之高。

3、生长于两汉

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已是非常流行。两汉时期,中国呈现大一统的局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古琴艺术虽在文人手中得到了提高,但是其文化内涵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仍处于统治者的束缚之中,替封建帝王润色宏业。《东观汉记》中记载,桓谭对于所谓的“雅乐”很不满意,他认为这种音乐形式只是徒具外表,主张在音乐中加入一些新的创造,结果被朝廷知道了以后,朝廷在他和古琴之中选择了古琴,取消了他“给事中”的官职,这一事件中,可见帝王朝臣对于古琴的重视。两汉时期著名的文人和士大夫等都擅长弹琴,较为著名的是司马相如、蔡邕、桓谭、刘向等。司马相如曾靠一首琴曲赢得了卓文君的爱情,最后两人终成眷属。蔡邕年轻时就善弹琴,创作了著名的五首琴曲,合称蔡氏五弄,此五曲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历经各代,一直到唐代,都颇负盛名。士这一阶级的普遍流行,使得古琴艺术在琴人手中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成就了古琴“乐之统”地位的进一步高升。

4、盛放于魏晋

即使是在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文人中也涌现出大量的琴人,如我们熟知的“建安七子”,不仅在文学上有所造诣,在礼乐上更是小有名气,再比如“竹林七贤”,他们不仅弹奏古琴,随着琴风的盛行,还创作了大量琴曲。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阮瑀、阮籍、阮咸、阮瞻和嵇康等等。到了南北朝时期,君主朝臣对于音乐的喜爱更是进一步加深,文人爱琴善音的风气在社会生活中也颇为盛行,加之社会士族制度对于文人的种种限制,使得很多文人仕途不顺,只能愤世嫉俗,以琴棋书画退隐自娱。这反到对古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那期间出现的南朝隐士丘明的《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文字谱。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和制度的催化,古琴的地位近乎发展到了高潮。

二、古琴的没落

1、燕乐的抑制

隋唐时期,由于燕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从纵向上看,古琴在历代的发展,虽然都比较稳定,但从横向上看,古琴在唐朝,相较于其他的乐器,地位的确是有所下降的。在唐朝以前,古琴的地位非常的高,是作为祭祀或是朝会出现的。然而到了唐朝,据刘长卿的《听弹琴》一诗中写道:“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可以看出,古琴还是古琴,可惜世风日下,普罗大众并不懂得欣赏这种高雅之乐器,懂古琴的人越来越少,于是这古琴竟慢慢然成了一件“古董”,“乐之统”的地位也渐渐没落。

2、沟壑中求生

由于宋朝行使重文轻武的政策,自宋太宗即位时起,在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臣,甚至布衣百姓都十分好琴,两宋期间,对于古琴的爱好就这样达到了顶峰,但毕竟是在隋唐的低谷中求生存,在宋元时期,虽然古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并被加以传承,甚至到宋季金元时期,古琴已流传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贵族的文人之间,使得古琴作为“乐之统”的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总体上还是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后来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流派纷呈,混乱不堪,到清朝后期,王室衰微,战乱四起,古琴的艺术便相对衰落了下去。

3、近代的努力

清末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纵观全国,能琴者仅有约余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苏州、上海一带成立了今虞琴社,琴社编印并发行了《今虞》一刊,但并未引起广泛重视,却是当时琴界惟一的盛事。随后,古琴弹奏这一技艺,逐渐被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成了一门专业课程。在北京、上海等地,查阜西、吴景略、顾梅羹、张子谦、卫仲乐等人曾先后深入研究古琴文化并传授琴艺,但由于时代所限,收效甚微。

随着二十世纪慢慢成为了历史,世界性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及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和发展渗透于人类的各个范围各个领域。就文化艺术领域而言。文学、国画、影视、音乐都随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作为传统乐器的古琴,渐渐的不再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古琴音乐作为传统艺术,应当保持其传统的高雅的形式,崇尚淡雅的美感,这种形式并不太适用于现代化的音乐厅和现代舞台之上,更不能由于电声扩音而导致的失真,或是被电子线路传输而带上机械的杂音。所以即便是各方努力,但由于现代乐器的争名逐利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变迁,作为老一辈的古琴的地位,也远不及古代被称为“乐之统”的时候了。

三、总结

在古琴音乐范围内,古琴家及古琴音乐爱好者对于必定“衰落”、将“沦为博物馆艺术”的观点几乎无一赞成者。但由于古琴音乐的一脉相承以及乐器自身的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古琴这一传统乐器并不是特别适合现代的音乐需求了,但由于古琴与中国文人的深刻联系,使得古琴在中国文化及历史上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般乐器。认识古琴,不仅对于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有重要的价值,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给人类学家去探讨人与音乐的关系。“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面向大众寻求“知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尚书》2.《诗经》3.《左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