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你了解多少?
它是延续千年的祖先智慧
它是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
它遵循口耳相传,融会贯通
它源自动手实践,用心创造
△漆器髹饰技艺(潍坊嵌银髹漆技艺)
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
国家级16项,省级72项
市级项,县级项
可以说是种类繁多,花样百出
今天,先从国家级开始聊起吧~
△潍坊核雕
01
八仙过海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爱情、
孟母三迁的故事
……
是属于每一个人孩提时代的摇篮曲,
我们听着长辈们娓娓道来
那一段段曲折的传奇,
直至长大才了解其中真谛。
在潍坊,这些传说你听过吗?
没尾巴老李的传说,在诸城久传不衰,故事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之前。
相传在龙都街道南三里庄有个庄稼汉叫李憨,娶桃红为妻,20余年未生子女。这年夏天桃红怀身孕,夫妇大喜,11个月上,桃红生下一条小黑长虫,李憨一怒之下,拿起把铁铲下小长虫尾巴,小长虫疼得蹦到屋脊,然后掉到桃红的怀中,鲜血淋漓,眼泪直掉。桃红惊、吓、气袭身去世。小长虫在娘怀中,三个时辰长到四尺有余,向他娘点了三下头,说:“娘,我去了。”一溜火光去了黑龙江。后与黑龙江中的恶白龙打斗三天三夜,在山东人的帮助下斗败了白龙,从此江边再无洪水泛滥,五谷丰登。因小长虫姓李,又是条黑龙,所以叫没尾巴老李,黑龙江也由此得名,而黑龙沟子村的来历也流传至今。
传说5月13是没尾巴老李的出生日,又是他娘桃红去世的日子。自此,没尾巴老李年年5月13日回来祭母,必有雨来,当地便有了“大旱三年忘不了5月13”的谚语。苏轼知密州,逢诸城大旱,苏轼便想到谚语,于是带领属下祈雨,很灵验。该传说表现了没尾巴老李忠孝、诚信、博爱的美德以及他舍已为人的高尚品行,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陶冶人民的情操所必须崇尚学习的美德。
(▲上下滑动查看)
柳毅传说故事在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柳毅山周边地区流传很广,自唐朝至今已流传了多年,形成了博大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底蕴。
该柳毅传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柳毅的父亲柳行芳命中本该无子,因其行善积德每日在河边渡人救急,神仙感其真诚特赐生贵子柳毅。柳毅小时候曾因家贫求贷于姥娘家,姥娘家待其不好,于是有了“饿杀不吃猫剩食,冻死不烤灯头火”的故事。柳毅成年后游学天下,在山阴岭遇雨借宿订喜偶娶虎女。赴长安赶考,落第回家遇龙女,为之渤海传书娶龙女。后柳毅倦于仁途,入山修道成仙,屡显灵迹普惠众生,祷雨辄应。因此衍生了关于柳毅显灵的许多民间传说,如天池祈雨说,海眼淘池说,民间祭拜说,黄河摆渡说等30余个。
(▲上下滑动查看)
诸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就诞生在诸城城北诸冯村。《孟子·离娄篇》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前明《职方地图》也说:“诸城—舜生地”。清乾隆《诸城县志、古迹考》:“县人物以舜为冠,古迹以诸冯为首。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所著的《中国通史》记载:“舜号有虞氏、《孟子·离娄篇》说舜生于诸冯(音平ping、山东省诸城县),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郭沫若《中国史稿》云:“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由此可见,大舜生于诸城诸冯,史册佐证,无可争议。
舜是远古社会人类明德的集大成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之德可谓至矣”。舜所具备的优良品德,对后人尤其对家乡的后人产生了巨大影响。舜的国理念、礼仪教化,在故乡诸城演变成各种故事、传说、诗歌、典故。这些故事、传说流传千年不衰。
大舜的传说自秦朝以来就在古城诸城广为流传,传说的故事大致分为:曲折传奇的人生童年;科学种田,舜耕历山;一生为善孝感动天;先人后己,天下为公;“明德”彰显、孝悌治家等。故事里所体现的大舜美德,忠孝双全的感人情节,千百年来为诸城人所传颂。
大舜,号有虞氏,所以也称虞舜,姚姓,生卒于原始社会末期,因目生双瞳,故又名重华。舜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父系氏族社会晚期部落联盟首领。史传他仁义孝道、温良谦让,终因四岳推举,辅尧王摄政。摄政期间,忠于职守,深得民心,尧王禅让位于他。舜是我国原始社会文明的代表,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奠基人。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三次东巡琅琊台(今属山东胶南市),每次都路经诸城,去诸城北乡诸冯村祭拜舜帝,并在舜耕过的历山脚下建起了第一座舜帝庙。始皇帝为何每次东巡都要来诸城祭舜帝呢?相传他是看了孟子一篇文章受到启发,孟子在《离娄篇·下》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秦始皇经多方调查了解,知道诸冯就在诸城北乡。舜耕历山怎么耕种收获,怎么训牛为人类服务,为何爱牛如人等传说,早已耳闻目睹。同时,舜二十孝闻,三十尧举,五十摄政,六十一践帝位三十九年。称帝后,区分地域置州,正历法,勤政为民的传说也妇幼皆知。秦始皇要治理国家,先帝大舜的理念,大舜的治国方略对他是先师,所以他要祭拜舜帝。自秦始皇来诸城祭舜后,大舜帝的传说在诸城普遍传开,故事越来越多。
宋朝大学士苏轼知密州(今诸城)时,留下著名诗篇“西望穆陵关,东望琅琊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呼虞舜,遂欲归蓬来……”并在每年的古历六月十一日这天(传说大舜出生日),带领府衙人员去诸冯祭舜,以彰显大舜的美德,使舜帝的传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阶段。
“千地洪荒虞帝出,千年人说诸冯村。”在大舜帝的出生地诸城,千百年来,人们把大舜帝的故事加以发挥、充实、演绎、细化,故事越加完善,传说的情节曲折动人,多数故事是善不是恶;是美不是丑;是公不是私;是向上,不是拉人下水。因此,大舜帝的传说越传越广,越传越奇,越传越深,久传不衰,一直延续到今天。
大舜的传说在诸城流传甚广,大多数是口头传承,尤其诸冯村人口耳相传,老幼皆会,大舜留下的风俗至今延用,如耕地时喊的“咧咧啦啦”,只要一喊,牛就知道向左或向右,一喊“哈、吁”,牛就知道是走还是,这些风俗都是发明留下的。
自古有忠孝不能双全的谚语,唯大舜做到忠孝双全。孝,被元代大作家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之首。忠,受辱不怨,称帝后不专横,广纳贤,天下为公。“大舜的传说”,其故事具体分类如下:一是披虹而生。重点介绍大舜出生时的天象,四面出现四道彩虹,七色鲜艳,霞光四射,祥云缭绕,四虹相接,预示大吉大兆,这时舜降生人间;二是孝感动天。主要说大舜五岁丧母,后娘壬女及异母生弟象三次陷害舜,一次叫舜修粮仓,舜上到仓顶,后娘叫象抽掉梯子点上火,想把舜烧死。第二次叫舜去淘井,舜下到井下,后娘叫象提上绳子,并向井里扔石头。第三次假请舜喝酒,想在舜唱醉时杀死他。每次都想治舜于死地,但舜都巧妙的化险为夷,但舜称帝后,仍对其后娘孝敬有加;三是尧王访舜。大舜之德广为流传,尧王听后亲赴诸冯访舜,看到舜在历山耕地,打(类似梆子)不打牛,尧王问为啥?舜说牛拉犁,我打栳时,黄牛认为我打黑牛,黑牛认为打黄牛,两牛就会同时使劲,这体现了人畜和谐。尧很受感动,但仍不放心,又对舜考验三次,第一个考验是将两个女儿嫁给舜,内观察舜的治家理事才能;第二个考验是让舜通过一个雷雨将至的大山林,看舜有没有勇气和智慧走出密林;第三次先试舜司徒之职,看是否服从任命。舜一一过关,尧把帝位让贤于舜;四是千古贤德。舜称帝后,第一个工作就是回家拜见父母,使糊涂爹和后娘知错改错,重做新人,并把弟弟恶象教育后,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其自食其力。还有瞽瞍量地,教育爹公平处事,同等对人,听说最早的度量衡初形,就从舜开始。传说舜死后灵归故里,是死后回故里殡葬的传说。
“大舜的传说”,其故事的基本特征就是超越传统观念忠孝不能双全,大舜不仅孝感动天,而且精忠为国,一心为民。舜自幼丧母,视后娘为亲娘,视异母弟弟象为亲骨肉,他们虽多次设计陷害舜,但舜称帝后,还是不失做儿的身份,使后母壬女大受感动,改过自新。尧王三次考验舜,把两个女儿嫁给舜,目的监督舜的德和能力;又将舜放进森林,看舜有无胆量和智慧走出森林;最后送给舜精粮万石,看舜是否贪心,舜都一一过关。后尧禅让舜后,舜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大公无私,孝悌治家,开帝王楷模,公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奠基人。
在大舜的故里诸冯,千百年来祭舜活动延续不断,直至今日。自秦始皇祭舜始,至苏轼主密州祭舜,规模逐步扩大,直至今日大舜苑中每年都要举行的万人以上的祭舜大典。
(▲上下滑动查看)
02
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
包含诸多审美品格,
它是一定音乐思想
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
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
在潍坊就有来自三千年以前的声音。
“闻弦歌而知雅意”,古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图腾,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诸城派古琴是中国古琴艺术诸多流派中影响较大的流派之一。早在多年前,出生于诸城诸冯村的虞舜就善于制琴、弹琴。虞舜是诸城历史上第一位琴家,他曾作琴曲《历山吟》、《南熏歌》、《箫韶》、《九成》等,他也是最早提倡琴乐的人,文献记载“舜作五弦”,以歌南风,而天下治。
诸城既是“诸城琴派”的故乡,又是中国古琴的发源地。诸城古琴称“山东诸城派古琴”,又称“琅琊派古琴”,形成于19世纪中叶。历经几代琴家的不断探索、交流、吸收、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诸城特点、风格、技巧和特有曲目传谱的古琴流派,是我国近代琴坛上一支融古开今,别具一格的古琴艺术流派,被誉为中国著名琴派之一。
诸城派古琴历史悠久,名家辈出,代不乏人,足以辉映史册。经千百年流传,诸城派古琴历代琴人不断探索交流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诸城王氏古琴为中心,其具有特有的立调体系。即以三弦为宫,以律吕命调,艺术风格细致、含蓄、质朴、流畅、缓急有变、刚柔兼备,有独有的曲操,琴谱及代表人物和代表曲目的古琴流派—诸城派。王溥长(既甫)、王雩门(冷泉)、王作祯(心源)、王露(心葵)、王宾鲁(燕卿),人称“诸城琴史五杰”。
03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剧种繁多有趣
表演形式载歌载舞
有说有唱,有文有武
集“唱、念、做、打”于一体
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潍坊的地方戏你听过吗?
茂腔是山东百余年来兴起的地方戏之一,在胶东半岛久负盛名,属山东地方戏四大系统中的肘鼓子。茂腔唱腔委婉幽怨、质朴自然,以纯朴感人、通俗易懂的唱词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俗称“拴老婆戏”,在广大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著名高密籍作家、诺奖获得者莫言曾说过,一听到熟悉的家乡戏那哀婉凄切的调子,就禁不住热泪盈眶。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它最初是民间哼唱的小调,大约在清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它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本地花鼓秧歌、苏北柳琴戏等唱腔和形式,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这种唱腔,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后又取其谐音“茂肘鼓”,最后定名茂腔。
04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修身”
而“修身”既要健体,更要修心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许多有关强身健体
陶冶心性的文化传统
潍坊就有2个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
一起学起来吧~
孙膑拳是以战国军事家孙膑的名字命名的中华古拳。孙膑拳又称“大架拳”,又有“二节腿”“长袖拳”之称,是我国武术中起源较早的拳术之一,流传于山东各地。山东省安丘市是孙膑拳的主要流传地,在安丘的传承可推至光绪年间。
孙膑拳具有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以孙膑智慧为文化内涵,吸收了兵法思想。孙膑拳共计三百六十手,有三套拳路,为三十二手;六十四手(小架),九十六手(大架),另一百六十八手为散手,也是大部分由以上三套拳路中拆化而来。
青州花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临淄是齐国首都,为青州治所,蹴鞠在青州非常盛行。汉代时,由蹴鞠又演化出蹴毛丸。蹴毛丸和今天的踢毽相似,逐渐盛行于齐鲁大地传承至今。
青州花毽花样有种,即天罡36式和地煞72式。天罡36式是将青州风土民情、山川景物等与花毽名称、花样等紧密结合,是青州花毽的代表;地煞72式是我国传统花毽花样。
青州花毽不仅毽子色泽艳丽,制作完美精良,而且花毽的花样也非常丰富,其中既包含了武术的阳刚之气,又吸取了舞蹈的柔美之姿,灵巧多变、、扣人心弦,有极强的震撼和感染力,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05
潍坊大地上流传至今的传统美术
凝聚了潍坊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价值
悄然无息地渗透在
人们的服饰、生活、生产、庆典等活动中
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是最真诚、自由,又个性的美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于明初,盛于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年画史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杨家埠木版年画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有的基本特征:一是不受自然的约束,以丰富的想象力,用概括、浪漫主义、象征和寓意的手法表现主题。二是构图完整、饱满、匀称。三是造型夸张、简练、粗犷、朴实,形象俊美、鲜明,易接受。
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上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中国一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粗狂、豪放、率真、大器的美学特征感受。反映了民间巨大的创造力、审美观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追求,是我国独有的年画画种,仅存于山东高密一地。
扑灰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画种,它能反映当地社会文化及风土人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画时,先用烧得炭化的柳枝打好草稿,然后用手笔描下来,再用白纸拓掉,一稿可拓扑多张,“扑灰”由此得名。
画面夸张朴拙,线条勾描粗犷豪放,着色板块鲜明艳丽,人物造型简单舒畅,画面寓意深刻感人,人、景、物陪衬逼真适当,细腻点一丝不苟,粗放处大笔涂狂,萝卜磕花装饰好看,明油罩盖富丽堂皇。
高密剪纸构思精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善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自成“粗中有细的金石味”,这是高密剪纸区别于其它地区剪纸的重要特征。
高密剪纸的题材以广泛著称,凡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到古代的神话传说,还有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文学人物和情节均进入了剪纸艺术的视角。从构思到技法,从内容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形意结合、以意为主的特征,酷似中国画中的大写意。
聂家庄泥塑,粗犷夸张、简练概括,格调大红大绿,具有汉唐文化富丽堂皇、丰盈憨实和青铜文化粗犷放达、种类丰富的特征。它以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为基础,表现出人的力量、聪明和智慧,充分体现出高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有着汉唐凝练明快浑沉之遗风。
是全国泥塑艺术中独具型、色、声、动四大特点的泥塑品种,以造型大胆夸张,稚拙憨朴,着色鲜艳醒目,表神写意,加之能动、会叫的独特技艺,赋予了中国传统泥塑艺术别具一格的东方神韵。
聂家庄泥塑的色彩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
潍坊核雕属于微雕范畴,主要以以桃核、橄榄核等果核为原料,施刀雕刻而成的各种艺术作品。它以其古朴典雅、隽秀精巧、工艺精细、高难度的雕刻工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色成为北派核雕的重要代表。
潍坊核雕真正有序传承始于清末,在民国形成一定规模,在建国初期进入发展的黄金期。鼎盛时期,潍坊核雕多次获得国家工艺美术方面的奖项,并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建国后到上世纪末,涌现出了多位核雕艺术大师。
90年代潍坊核雕逐渐式微,传承链条几近断裂。自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潍坊核雕艺术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年青一代的艺术家为潍坊核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6
传统技艺是民间传承下来的技艺,
每一门技艺都烙着民族的印记。
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
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
用坚持回报时光与岁月
这是一份幸运,更是一种选择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盛于清代的乾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风筝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之一。风筝种类由以明代板子为主,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体系。
潍坊与北京、天津、南通并称为我国四大风筝产地。潍坊风筝以造型合理、色彩鲜艳、起飞平稳、富有民间乡土气息自成一家。它所反映的内容、表现形式、绘制技法、色彩运用以及放飞等方面都有它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
嵌银,顾名思义,就是在器物上镶嵌银饰。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创始于距今余年前的清道光年间(公元—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特种工艺品。它以名贵红木、天然漆和金银丝为主要原料,将传统的雕刻、嵌银、木工技艺有机地融为一体,经精工雕刻、镶嵌而成。
作品造型古朴典雅,珍重高贵,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嵌银艺术采用中国画的白描形式,有山水、花鸟、古装人物和汉代青铜器花纹,其作品洒脱简练、秀美飘逸、流光溢彩。
寿光卤水制盐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中国盐业志》述“世界制盐莫先于中国,中国制盐莫先于山东。”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全国十大考古之一“双王城水库盐遗址”发现证明,寿光卤水制盐技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时期的煮盐、汉代的煎盐、元明时期的熬盐、清初至今的晒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寿光卤水制盐技艺是以地下卤水为原料,或利用滩涂草木灰汲卤,或利用日光和风力曝晒、蒸发,制取饱和卤水,进而结晶制取原盐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工序包括“修滩、取卤、制卤、结晶、收盐”等技艺工序。目前,技艺推行新、深、长制盐工艺,结晶池由平晒改为塑膜苫盖,原盐生产由季节性产盐转变为一年四季产盐,寿光市盐田面积达万公亩,年产原盐万吨。
07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许多民间习俗
不再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
趋于消亡或被后人忘记,
但文脉并没有决然断裂,
于是,在今天便成为了一种表演形式,
或者演变成新的样式加以传承着。
东镇沂山祭祀礼仪,是历代帝王对东镇沂山的“望秩之礼”。商周之前,祭祀时间为阴历二月,隋唐以后为阴历的“立春”,民国以后的民间祭祀为阴历四月初八。
沂山又名东泰山,古称“海岳”“神岳”,素享“五镇之首”之誉。它是泰沂山脉的东主峰,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南部。是沂河、汶河、沭河、弥河的发源地,也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
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最先登封沂山。舜时定沂山为重镇,禹时即祭祀沂山。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对沂山屡有增封,祀典不废。
凡遇大典,如皇帝登基,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皇帝或亲率众臣,或派遣重臣祭祀东方神祗,对东岳泰山、东镇沂山、东海依次致祭。沂山遗历代御碑16幢。
沂山祭祀经历了图腾崇拜、山形祭祀、山镇祭祀、封禅行典、岳镇海渎祭祀五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信息,对传承、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每年的5月,都会举行东镇沂山祀山大典,真实再现历代帝王祀山的恢宏场面,让人们寄托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感受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一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