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琴棋书画是文人墨客推崇的风雅艺术,如老百

来源:古琴 时间:2025/6/26

琴棋书画是文人墨客推崇和必掌握的风雅艺术,一如老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不论修为深浅,其代表智慧、灵性、觉悟与良知,是一种修为与素养,一种境界与精神的体现。

古人认为,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老老恒言消遣》中说:“琴可养性”、“棋可遣闲”;“笔墨挥洒,最是乐事”。

的确,琴的深邃,棋的奥妙,书的神韵,画的意境,似宇宙的浩渺无垠、博大精深。有人在三尺瑶琴与方寸天地间直抒胸臆、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有人在挥毫泼墨与粉墨丹青中感悟人生的真谛,穷其一生苦苦求索,将其作为感情的归宿与心灵的依托。

琴棋书画又称“文房四艺”“雅人四好”“文人四友”等,倘若你能进入琴棋书画的境界,就能领会到一种雍容而洒脱的神韵和无与伦比的乐趣。

琴:“琴”是指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相传“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琴音色古朴、沉郁、苍凉、凝重,勾勒出古琴音乐的独特韵味和文化意蕴,有着精深高妙的美学内涵和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颇具超脱孤傲、典雅质朴的文人气度。《流水》的浩瀚博大,《广陵散》的慷慨悲壮,《潇湘水云》的深阔渺远,《渔樵问答》的飘逸洒脱,《平沙落雁》的宁静悠远,《酒狂》的放浪不羁,《幽兰》的清幽古朴……

琴声带给人什么,全赖心境,全看悟性。

“上大夫”俞伯牙一曲“巍巍兮志在高山,汤汤兮志在江河”的唱与和,荡气回肠,得遇知音,乃知子期是“石中之美玉”。知音“樵夫”钟子期为了伯牙而发奋读书,终因心力憔悴而死。伯牙得知,碎琴断弦永绝琴缘以谢知音。此琴,乃“文武七弦琴”。命若琴弦,“千古说破琴”从此传为美谈。

琴之于文人犹如剑之于武士。历史上的文人雅士,多精通音律,熟谙琴艺。孔子、庄子、宋玉、司马相如、蔡邕、蔡琰、阮籍、嵇康、王维、白居易、苏轼、董庭兰、郭楚望、徐上瀛等历代先贤,个个都是弹琴名手,甚至连“性不解音”的陶渊明,也备有一张“无弦琴”,每逢得意雅兴起时便抱怀抚弄一番,并对友人解嘲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能于无声的琴中领略琴之况味,获得创作的灵感与赏玩的乐趣,正是中国音乐“自娱说”的最好注脚。

琴,舞动指尖弹奏世界,跌宕人生喜怒哀乐,醉了情怀!

棋:“棋”指围棋,又称弈、黑白、手谈、坐隐等。据文献记载,尧舜发明围棋。

围棋黑白二色,则是象征两种力量的抗衡,瞬息万变的态势,相持转换,此消彼长。生动揭示了善恶美丑的纵横交错,表现出世间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间的相互依存而又相互斗争;宇宙万物之世代交替、生生不息的规律。弈理深处示天地之象,窥人事之险阻。观棋如花参差,似星满地,天空闪耀,江海沧桑;世态之翻复,物情之幻化;显忧乐之境,祸福之机。变化莫测,顷刻各殊。一弈之间,天地之理无不备焉。这其中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涵养境界;考验着人的意志,培养起坚韧不拔的信念。是宁静超出、神情飘渺风采的体味,又是对人的世界观、宇宙观、道德观的表现。

在古时候,下至黎明百姓不学无术的赌徒,上至一国之君号称天下的皇帝,都对围棋有着不解的情缘,可见围棋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此一来,围棋自古至今都保持着“一子定乾坤,全仗两相然”的豪迈气势,也使得对弈的双方在对弈的过程中那复杂玄妙的思想变化,更加的神秘。

棋作为艺术,围棋让人深深感受到它无尽的美。作为哲学,围棋让人从中悟出许多人生真谛。览其得失,古今略备。所以常下围棋是不是都有一种超凡脱俗之感。唐代张乔《咏棋子赠奕僧》:“黑白谁能用人玄,千回生死体方圆。”宋代王安石《棋》诗曰:“战罢两奁收白黑,一枰何处有方成。”都描绘了下棋引人入胜的魅力。

人生如弈棋,取舍不同,结局殊异。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围棋黑白分明,众生平等,没有尊卑贵贱之分,没有优劣轻重之别,讲究协作,又往往一子定乾坤。

古语云“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懂得筹谋才能成功。行棋就是要智慧谋略,运筹帷幄、未雨绸缪、纵揽全局、坚毅果断,但也要懂得学会放弃。学会下棋,才能了解人生、战无不利。

小小一盘棋,一点也不简单,行棋如处世,招招充满杀机,一步走错,就可能满盘皆输。急功近利,往往偷鸡不成反蚀米,最后免不了被人揶揄;胸罗丘壑,舍得放弃却常可如愿以偿,让对手落败时还得佩服。

棋,恰遇良才虑弈机,着着慎,得失寸之思。其实成败犹似智慧瞬间,浓缩人生上下乾坤,较量方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