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来了,还记得你当年的作文题目吗?
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字。
选择本篇作文的理由是因为题目让笔者想到了之前目睹的许多盲目或者过激的行为,对此有一些感悟。正如有人说“无知是恶”,我不敢下定论,但“有知是善”,我想是一定的。对于任何事物或者理念,不论喜欢、崇拜、维护,还是攻击、鞭挞、讨伐,如果没有理智的头脑和判断作为支撑,一定会演变成盲目的信仰或者飘忽的概念,都会引发不好的结果。
个人从音乐爱好者角度建议高考考生在考试期间可以借助古典音乐或者白噪音氛围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或者焦虑情绪,保证自己的休息质量和心态平和,避免失眠等。祝愿各位考生考试时发挥稳定,之后能让自己的灵魂到喜爱的领域尽情环游。
我的作文:
让灵魂环游
这段话使我想起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曾经音乐鉴赏课的老师的最后一课,考试内容仅仅是坐下,全情贯注地用他教的欣赏法去听一场《梁祝》。
我后来知道这是这个版本来源于中国的古典音乐——越剧。然而当时,旋律借助着钢琴和提琴,时而飞扬时而阻塞,上上下下,居然听得我差点流下眼泪。
还有一件事是从前上历史课,学到晚清时候有个颇为有趣的学者,叫辜鸿铭。那时我既不明白文言、国语那些晦涩无趣的东西有什么好,又天天看着历史书上的晚清节节败退,西方工业革命坚船利炮,我万分不能理解这个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语言,精通西洋科学文化的人,为什么“与西方文化倾情交欢以后,回到了中国文化的怀抱”。
曾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学生之间都满心向往着未来要去看异国的左岸铁塔,钟桥泰河。即便是在生活中,学生之间谈论的最时髦的内容也是欧美音乐榜的流行新歌。我们还喜欢进口的日本笔,因为实打实的好写;或者看剧的话不如看看英美日韩的新剧。虽然时到现在,我们当中有些人保留着自己的习惯,有些人早就不记得自己当时火热谈论着什么了。只是我开始认真地选择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我竟然成为了一个默默钻进古书的字纸堆里的人。所以回忆当时自己的质疑甚至不屑,叹息间感到些许自嘲。
如今,我还是时常疯狂于发源于英国具有十足自我和力量气质的摇滚乐里,或者感到爱尔兰竖琴的声音优美如流水,非洲的鼓点热情如篝火。我爱上编钟的清脆紧密和古琴的沉郁疏落,却是在我欣赏过精心编制的交响乐之后。
我后来想,中国究竟有多少优美的旋律,又有多少优美的音色我还没有发觉?于是孤高的埙,珠玉般的琵琶,凝滞的萧,悠扬的笛都充盈了我的听觉和心灵。
而我在照片和资料里欣赏到了欧洲静静流淌的莱茵河、多瑙河,或者汹涌的幼发拉底,在知道它们两岸的人民如何耕作,又如何建立起城市,最后诞生出诗人和艺术家去歌颂之后,就想起我们黄河边的黄土与长江下游广袤的平原。我最终明白每一条河流都跟着自己的大地从泉眼成为宽阔的航道,都曾经浑浊,终将清澈。
我了解得越多,偏见就越发离我而去,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多样性”以及“普世”价值的根基;而当我越能理解各式各样的存在,那么我终将加深对自己的理解,这或许就是真正产生归属和自我的真正途径。
我正式走上学习汉文化道路的时候,又重学到辜鸿铭。在老师讲起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又终身致力于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我便格外觉得感动。后来又见得只有看尽繁华后选择回归山水的人,写山水才能称真淳;只有身处东洋欧美的和平先进却还回到贫弱故乡的人,看其针砭文章才信他必带着一颗深切的心。
我想,或许最不应惧怕的就是了解更多,让思想在世界和时空漫游。不批评,不盲从,慢慢走,只是欣赏。人在游历够以后,自然就会找到归来的理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