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人物斫琴师梵戈见山

来源:古琴 时间:2024/10/2

采访从晚上8:0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之后。其间,时不时传来阵阵狗叫声,听声音能辨别应该不止一只,“汪——汪——汪”的声音悠远而又清晰地传来,不仅不显得吵闹,反而愈发衬得周围环境格外安静,颇有几分“居高声自远”的况味。

  梵戈的築雪山房古琴工作室开在北京的闹市。这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他在景德镇的大山里新开了一间工作室,“像与世隔绝一般,疫情对这边影响不大。我现在的生活特别规律,每天过着‘开门见山’的生活”。

在外人看来单调、乏味的生活,让梵戈创作出了一些个人比较满意的作品。“这两年,在这种相对没有干扰的环境,我的内心更加平静,也将多年来在北京没有实现的想法,一一尝试并实现了。”梵戈说,“我觉得陶渊明描述的‘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很难得。这地儿本来就偏,对我来说,岂不是更好?”

  梵戈认为,斫琴是一种自我修行的方式。在斫琴的过程中,他不仅得到了身体上的疗愈,还满足了精神上的追求。“可以说,斫琴是我的一切!它和我的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哪怕是半夜12点想到一个好点子,我都会起床进工作室倒腾一会儿……”

  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17《惟信》中有一段流传很广的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后人用“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只是山”来比喻人生的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说的是人们看到事物的表层,形成最初的、简单的印象;“见山不是山”,是说随着阅历的增加和领悟的增多,理解事物时会更丰富、多元,不仅仅只是其表层的意义;“见山只是山”是指看惯“内涵”之后,重新回到事物朴素的本质中去,那些“内涵”便幻化成事物本身,成为本就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这三重境界,梵戈在斫琴这件事里都一一体味到了。

  见山是山:斫琴本质是乐器制作

  梵戈出生在北京的知识分子家庭。幼年时,受父亲熏陶,他开始接触古琴,“我父亲算得上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古琴、二胡、大正琴……好多乐器都会玩儿”。至今,梵戈的脑海里仍时常浮现父亲弹琴、做工、侍弄花卉时,他待在一旁静静倾听或观看的场景。

  “从小时候起,我就比较醉心于传统文化,再加上有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动手能力,这两点让我对斫琴情有独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玩具比较少,我常常把家里的东西拆来玩儿。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大哥送给我一套书——俄罗斯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如今已经过去快50年了,但我对里面有意思的物理现象依然记得很清楚,书中讲述的很多原理,那时候,我总是想按图索骥地去研究。”儿时的生长环境和对物理学知识的渴求,在梵戈的心里种下了种子,让他对“两块木板儿就能发出独特声音”的古琴无比着迷。

80年代初,作为流行的存储介质,盒式磁带几乎风靡全球。虽然那时候大部分音乐设备使用的是磁带,但古琴音乐的磁带并不多,价格还偏贵。“买一盘原版磁带,我都舍不得听,一般会去有双卡录音机的朋友家里,用空白磁带将原版录下来,反复听倒(腾)下来的那盘儿,直到里面的磁条儿几乎卷了带、消了磁,再重新拿去倒,再接着听。”梵戈自顾自地描述着,带着京腔,儿化音多,语速快,还吞音。言语间,能感受到他情绪中带着些许兴奋,“京味儿”的表达给那些相对久远的回忆增添了几分俏皮、亲切和活泼,画面感十足。一字一句间,气氛随之活跃起来。

  在梵戈看来,斫琴并不是一件多么玄乎的事。“本质上说,斫琴就是乐器的制作,和做小提琴、吉他或者其他乐器是一样的,从技艺本身来讲并不玄乎。因为历代的文人、琴人给古琴赋予了很多神秘的人文色彩,比如竹林七贤、高山流水等故事,在琴上还能找到天地、日月、五行的对应关系,所以某种程度上,古琴承载了‘道’,是‘道’的载体。用现代的话来讲,古琴制作是科学、合理的,可以把制作过程想象成在做一件精密的声学物理仪器。”

见山不是山:制作艺术家的秘密

  对梵戈来说,斫琴已经超越技艺本身,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认为,一床优质的古琴弹奏出的声音可以让人放松,身体舒展。“我醉心的是古琴的声音。一床好琴弹奏出的声音让人听起来感觉很舒服,心神也会随着琴声安定和沉静下来,身体自然而然地舒展开,就像春天的树木要发芽儿,自然地往外伸展一样,非常放松。”

  好的古琴有9种发声特征,被称为“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古琴制作原木选材讲究“轻、松、脆、滑”,从选材到合板、上灰胎、上漆、推光等技艺,再到最终成型,需要经历16道流程,百余道工序。

唐代著名的古琴制作家雷威常在寒冬腊月畅饮一番后,穿上蓑衣,戴上斗笠,进入深山,站在树下听风吹树木的声音。如果树木发出延绵、悠长的声音,就可取材做琴。“古琴的制作是从选材开始的。如果不考量琴材的声学素质,只是随意在市面上买两块板材制作,这种充满随意的‘制作’,恐怕不能称为古琴制作艺术。对古琴制作有追求的人,一定是从选择原木开始的。像雷威去伐树,这是取得第一手的原材料。原木取得后要如何存放,如何解成板儿,取哪一段儿、哪一片儿,要怎么取,如何处理,都是制作艺术家的秘密。如果加上取得原材料和预处理的时间,制作一床琴花上五到十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梵戈说。

  采访的前两个月,梵戈一直忙于选购和预处理制作古琴的原材料。“一车拉来了十来吨的木材,我像个小伙子一样把这些木材搬来搬去,完事儿后腰酸背痛了好几天。那段时间,每天的工作就是用差不多一人半高的大机器把它们解成木板儿,然后分门别类。”批量制作古琴的斫琴师会将这部分工作交给解板厂,但梵戈坚持亲手完成每一个步骤,“和他们一样的话,只是将斫琴作为谋生活和盈利的手段,那不是制作艺术家。如果我也那样做,就会‘泯然众人矣’。”

  梵戈说:“做这些‘苦其筋骨’的事,压根儿不会觉得辛苦。看到木头的那一刻,我好激动,好开心。虽然锯木头还可能会有危险,但我做这些事儿的过程中,始终是愉悦、兴奋的,就像喝完酒后有点儿醉,微醺,刚刚好。人没有办法假装喜欢上一个人或一件事儿,我从不觉得需要驱动力才能保持对斫琴的热爱。喜欢这个事儿,就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必要刻意。”

见山只是山:“合”之原理

  在梵戈的眼里,古琴制作遵循着科学的原理,如声学、乐器制作的基本原理等。但在制作过程中,如何通过控制材料、工艺等,最终将音色、声音等调和到完美的状态,他认为这些都是古琴制作中“玄”的部分。“入门并不难,乐器制作是有法可依、有理可依的,但要做到一定的高度和境界比较难,就像一些佛教修行者追求的禅定状态。功夫高的人可以随时进入,没有达到境界的修行者可能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或者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斫琴师可以制作出一床好琴,如何做到的,其间的‘道’和‘理’却不是都能阐述出来的,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

  古人之琴遵循“面底相合、弦木相合”的基本原理,梵戈认为,这在当下同样适用。“曾有一个古琴爱好者和我说,他认为古琴制作就是将面和底粘起来。从‘术’的层面,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但古人讲的‘面底相合、弦木相合’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

  梵戈理解,古人讲的“合”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琴面、底、配件和琴弦的“合”,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琴;二是琴与演奏者的“合”,“手是激励装置,乐器本身是一个发声扩大的装置,二者形成完整的演奏系统”;三是演奏者与听者的“合”,“一件好的乐器不但能发出美的声音,还能通过演奏者让听的人产生精神共鸣,这就是古人说的‘高山流水’”。

对于真正醉心于学习古琴制作,但局限于现实条件的学生,梵戈一般不会收取费用,有时还会提供食宿。对于真正懂得欣赏自己古琴作品的购买者,梵戈经常是“半卖半送”。“住在山里边,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到人的生存需求是很低的,只要还有一点点条件支撑自己做想做的事情,我就会坚持。我对吃的要求不高,能吃、够吃就行。来学习的人本来是有学费要求的,但如果有人真心愿意学,没有学费也可以。虽然我可提供的条件有限,但一份免费的粥饭还是有的,不嫌弃的就可以来。”

  对于自己潜心研究半生的斫琴技艺,梵戈希望有人能真正感兴趣,并将其传承下去。

  说到当前快节奏社会背景下人们产生焦虑的原因,梵戈坦言,自己年青时也焦虑过,但对于人生的很多问题,他在制琴、思考的过程中一一找到了答案:“做琴不能解决我的所有问题,但是确实帮助我厘清、明辨了很多道理。从接触斫琴到把它当作毕生追求,我学习和懂得了斫琴之‘术’,通过它疗愈自己,找到了让自己心神平静的‘道’。”

  “斫琴这件事,我现在根本不会也不需要想我能不能把它做好,尽全力去做,喜欢它的人自然会接受。还是那句老话儿:‘一心耕耘,莫问收获。’莫问收获,不是不管收获,而是不要在过程中计较收获多少,把自己该做的做了,老天爷让你多收你就多收,让你少收也没有办法,这是逃不掉的。但在做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力,‘尽人事,听天命’。”梵戈说,自己的愿望是几十年或几百年后,大家手里弹的有他制作的琴。“这可能算是我还不能完全放下名利的一点点儿私心吧。在斫琴这件事上,我无法做到完全的清心寡欲。虽然我不是为了金钱而制琴,但仍希望能被后人记住。此生制作的琴,能和唐、宋、元、明代的老琴一样被大家喜爱、珍藏,是我毕生之所求。”

梵戈

  斫琴师,古琴制作艺术家,京城斫琴大师,独创禹冠式古琴。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嘉宾,《快乐大本营》嘉宾。

  古琴,又称“七弦琴”“琴”“瑶琴”“绿绮”。古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要追溯到多年前,它在春秋时期已经盛行。

古琴的结构

  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着一年65天。圆板是圆弧形的,象征天;底板是平的,象征地。古琴有1个徽位,象征12个月加一个闰月。古琴下有2个出音孔,上面的叫龙池,下面的叫凤沼,象征太阳和月亮。

古琴的声音

  古琴有7根弦、1个徽位,共计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的音域,散音7个,泛音91个,按音个。古琴有三种音色。

  泛音:左手在弦上如蜻蜓点水,右手弹拨时发出的声音。其声空灵清越,清冷入仙,象征天的声音。

  散音:右手直接弹拨琴弦触发的声音。其声厚重朴拙,松沉旷远,象征大地的声音。

  按音:左手将弦按于面板,右手弹拨发出的声音。其声细微悠长,如人的对话,象征人的声音。

  古琴的基础指法

古琴的指法多,总计有多种,近代常用指法有几十种。

右手基础指法:抹、挑、勾、剔、打、摘、擘、托。

  常用指法:轮、拨、剌、撮、打圆、双弹、叠、如一、滚、拂等。

  左手基本指法:吟、猱、绰、注、掩、撞、跪、搯。

  常用指法:进复、退复、带起、爪起、索铃、全扶、半扶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