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一把清代三镶锡包壶,藏尽文人风雅事文藏

来源:古琴 时间:2023/11/19
治愈白癜风的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97040.html
三镶锡包壶选自美文中文网

戊戌年秋,笔者有幸收藏了一件清代的锡包紫壶,此壶用料考究、做工精湛、刻绘精美,从中可一窥古代艺术的精妙所在。

清代三镶锡包壶壶底的“点铜”。这是河南道口的一种传统老工艺。

所谓三镶锡包壶,即以砂为胎,包锡覆面,用白玉作壶提子,有的壶柄、壶流也是白玉镶接,多施以书画铭刻,非常别致,曾风行一时。根据史料记载,大致应该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由苏州人赵良壁首次创制了锡壶;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沈存周在锡器上镌刻自作诗句,使之文人化;而后陈鸿寿、朱石梅、杨彭年在此基础上又为之综合,所制成的砂胎锡壶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清代三镶锡包壶的一面是兰花菖蒲图,潇洒流畅。

目前看来,三镶锡包壶壶式主要有几类。一是借鉴古代铜器、汉砖汉瓦的造型,比如秦权壶就是仿秦秤砣外型制壶,有“飞鸿延年壶”“半瓦壶”“砖方壶”和古币形等;二是借鉴生活用器的造型,比如“覆斗壶”“井栏壶”“笠式壶”等等;还有就是仿动植物形态的壶式,比如“瓜形壶”“桃形壶”等。

笔者收藏的此壶为仿古琴样式,造型奇特、优美,线条流畅,十分少见。此壶一面篆刻青铜器铭文:“贞从王伐梁,孚,用作鐼簋。右贞敦盖器铭即春秋之梁国也,俊三刊”,此铭文见清代金石家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第六卷有着录。“敦”为青铜器名,是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记·明堂位》中记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它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至秦代以后渐趋消失。此铭文记载了春秋时期周王征伐诸侯的事迹。笔者通过资料查阅发现,贞敦为清代书家钱坫的旧藏,可惜目前笔者还未见此原器物最终归处与相关图片。

清代三镶锡包壶的另一面篆刻青铜器铭文,证明刻者有金石书法基础而非一般匠人。

另一方面,在资料中笔者注意到,参与锡包紫砂壶刻铭者有竹隐、雨庭、一亭、筠斋、步郎、符生等,而之前未见过“俊三”落款的资料。

此壶另一面刻兰花菖蒲图,刻工潇洒流畅,以刀代笔倾以篆刀刻就,直抒胸臆;下刻“共咏霓裳”四字,书法工整,文人气息呼之欲出。

壶底部有印款:道口锡器。这种工艺又名“点铜”,源于清,是河南道口的传统的手工业。

清锡包紫砂三镶玉壶选自盛世收藏

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三镶锡包壶在官宦、文人、商贾非常盛行,当时的锡包壶专门请人量身定做,锡求上佳,工求精绝,手刻书画,熔紫砂与锡、玉工艺于一炉。在当时,一把三镶锡包壶的价格远远超过一把紫砂壶,盛极一时。三镶锡包壶的流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砂胎锡包壶的锡面甚软,易于受刀。到了晚清时期,三镶锡包壶逐渐走向衰落,原因除了工艺复杂、备料不易之外,也是受到了壶身笨重,泡茶实用功能差的限制。

如今,流行于清中期的紫砂胎锡包壶,以其精良的制作,独特的文人气息,存世量稀少受到了收藏者的追捧,其中不乏收藏大家。而笔者有缘入藏,并能在此与同好中人分享有关它的种种,确是藏者生涯的一大乐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