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音色沉静苍古、清和雅正,有着独特的审美范式,且与传统文人审美密切相关。可以说“古琴是中国的声音”,而在历代流传中,古琴又被赋予了修身、治世、通天地、化万民等众多文化功用,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乐器,书斋雅室中不可缺少的良伴。
正直暑假时期,小编从不少家长口中了解到不愿意让孩子一直困在各式的补习班、兴趣班里,那么小编今天就推荐一下最近的广东省博物馆的“大音希声”琴展吧!
据了解,本次展览展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古琴20余张,辅以广东省博物馆馆藏书画、文房、古籍等藏品,其中包括“松石间意”琴、潞王中和琴、《悟雪山房琴谱》清光绪刊本等。
“松石间意”琴:北宋仲尼式琴为桐木面板,梓木底板。鹿角霜灰,通体髹黑漆。发小蛇腹断、流水断和牛毛断。黄金,和田玉轸、和田玉雁足。
琴底满刻铭文,连琴名共有文字题刻十二则,印款一枚,是目前所见题刻最多的古琴。落款者多为宋、明、清著名文人,且以吴地文人为主,如苏东坡、唐伯虎、祝允明、文明、沈文彭、王宠、石渠、程庭鹭等。如此众多的名家题词聚集在一张琴上,这在古琴中颇为罕见。据其上“坡仙琴馆”印章,此琴曾为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所藏。
潞王中和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列子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
琴为桐木面板,梓木底板。八宝灰胎,通体躲黑漆,磨损处可见下层红漆,发小蛇腹断和牛毛断。蚌徽,玉质雁足。
琴底板项部楷书琴名“中和”,龙池下刻“月印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情。”落款“敬一主人”,下有篆文“潞国世传”印章。圆形龙池内环刻一周楷书“大明崇祯丙子岁季秋,潞国制。壹佰肆拾叁号”。
“敬一主人”即潞王朱常涝,是明万历皇帝亲侄,在绘画、音律、书法等方面均造诣不俗。明太祖朱元璋对藩王诸多限制,藩王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只能寄情于文化艺术领域。宗室藩王中音乐人才尤其突出,“宁、衡、益、潞”四王所研之琴尤为珍贵。史称“四王琴”。潞王琴即是“四王琴”之一。今所见潞王琴均以“中和”为名,形制、款识、印章、书体也都相同,均为八宝灰胎,且每琴皆有编号。
《悟雪山房琴谱》清光绪刊本:清代岭南琴家黄景星先生在家传古冈遗谱和师授琴曲基础上撰集之琴谱,收集五十操(其中高山一曲两谱)。古本由黄景星于清代道光十五年撰辑。更有讲座——古琴:来自中国的声音71:06李晓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书画。长期从事展览策划与展览推广,所做展览均获重庆市展览项目优秀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松石间意:中国古琴艺术展》年入选中宣部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组织的《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项目》。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多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