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琴心广陵派古琴大师刘少椿

来源:古琴 时间:2023/9/23
05:17“荆山苍苍,漆沮汤汤,中华郡地,琴声悠扬。”刘少椿纪念馆,一座神圣的艺术殿堂,带着文化的基因和根脉,犹如雅韵江南、水墨扬州,千年百年总在流淌。年12月,“纪念刘少椿先生——古琴音乐会”在富平文化中心剧院成功举办;年9月,刘少椿纪念馆在富平中华郡落成开馆;年3月,“富平县刘少椿古琴实践研学基地揭牌暨捐赠仪式”在富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举行。带着祖先的心跳,一路芬芳无边情怀;带着祖先的声音,世间闪耀斑斓色彩。老一辈艺术家刘少椿先生的精神境界和艺术追求,在他的外孙刘少椿纪念馆名誉馆长陶艺手中扎根故里,得以传承弘扬。遇见古琴,开启美好生活。从此,富平和扬州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据悉,刘少椿,名绍,号德一,为宫里镇北陵村人,我国现代古琴家,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南京艺术学院古琴导师,也是现代广陵琴派之集大成者。他对广陵琴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弘扬了“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的广陵琴韵。步入纪念馆,一幅幅发黄的照片,记录了刘少椿光辉灿烂的艺术人生;一件件珍贵的手稿,展示了先生艺术经典的创作原貌,处处可见他研精致思的匠心痕迹。睹物思人,凝固的历史在这一刻活了起来;肃然起敬,岁月的记忆在这一刻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弦上人生,琴心剑胆。“君子比德,金相玉质”,深爱传统文化的刘少椿在江苏扬州长期定居,与琴结缘,视琴如生命,并且一直“乐此不疲”。强烈的兴趣爱好、长期不断的研究学习,逐渐进入到了神闲意定、虚静凝神的“忘我”精神状态,达到“解衣般礴”的艺术境界,最终使他在古琴领域获得非凡成就。一曲《平沙落雁》,韵味悠长,意境悠远;一曲《梅花三弄》,禅意花开,余音绕梁。琴心无浊俗,出音圆润清,天人合一的修行,深切的艺术之美,留给我们的是生存的希望,向往美好的希望,战胜艰难困苦的希望。是寻觅,是回归,还是一种淡然的超脱?薪火不息,绵延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绝学有继,铭刻民族精神的独特记忆。一曲古琴起,就是中国音,从“曲高和寡”变“雅俗共赏”,古琴艺术清和淡雅的艺术魅力,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惊艳了世界,成为世界非遗。让古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让古琴文化汇入寻常百姓间,让古琴音乐向当代敞开。仰止高山弹一曲,行云流水识琴心。琴心在,不改初衷,逐梦前行。陶艺介绍:陶艺生于古琴音乐世家,为“刘少椿纪念馆”名誉馆长,古琴文化学者,陶渊明第五十七世孙。其外祖父刘少椿乃近代广陵派古琴大师,幼承庭训、热爱传统文化,从学于古琴名家梅日曰强先生、致力于古琴文化事业。专业收集古琴文物音乐史料、名家书画及南京、扬州文献史料等、各种系列藏品已达数百件、并精于古琴考证、修茸及研琴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陶艺自费买下了马寿洛、刘少椿、程午嘉、徐元白等历史资料性录音的版权、并与香港龙音制作公司合作,将这些录音出版展献给后人。年3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刘少椿先生古琴艺术纪念会》。陶艺为外祖父制作了《刘少椿古琴艺术》(cd)。还参与编辑制作了《中华雅韵》《徐元白黄雪辉古琴艺术》、《广陵遗韵》、《古琴一广陵琴社百年纪念专辑》《刘少椿琴谱墨迹选》等多种图书音像制品。为继承与宏扬古琴艺术不遗余力。视频:共青团富平县委通讯员:焦煜翔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贺东婷校对徐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