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挂号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14/9183001.html学习艺术,尤其是学习乐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们希望他们能真正爱上音乐,提升艺术素养,但往往只会重复地让他们练习指法、手型。其实,让孩子爱上音乐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带孩子了解与音乐相关的文化、故事,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乐器的学习。今天咕比就给大家推荐一部音乐体裁的央视纪录片——《国乐的侧脸》,家长们可以趁着周末,带孩子好好了解下哦~纪录片一共分为《知音》《和鸣》《离骚》《霓裳》《春江》,五集,每集50分钟。荟萃了《流水》、《广陵散》、《霓裳羽衣曲》、《离骚》、《春江花月夜》等现象级中华古曲,带观众了解古琴“千古知音,何以难觅”的精神内涵,以及古曲所承载的对音乐文化的巨大影响。纪录片通过音乐表演、乐器考古和乐理分析等故事内容,让观众跟着纪录片进行国乐知识科普,感受国乐自古以来的种种变化,以及不同时代所呈现的丰富形态。创作团队辗转多个省份,考古专家、音乐教授、世界级演奏家、说书人、皮影戏表演者等行业人士为复原古乐共同努力,用现代技术与文明和古乐碰撞出新的风采。节目播出后一张写满古文的图,引起网友的广泛讨论,大家这时才知道,原来古乐谱是这样的!相比于现在用音符谱就的乐谱,古琴谱无异于“天书”,只是用汉字的简笔拼成符号,记录左右手的按弹指法。由于古代没有留声机,没有摄像机,古乐的保存和传播只能依赖口传教授,即使经过历史的变迁,保存至今的乐谱,对于今人来说也十分难解。除了乐谱外,我们在纪录片中还能看到极具代表性的古乐器,比如被誉为“八音之首”的编钟。编钟是我国礼乐文化的代表,在国家重大节庆中时常被演奏。此外还能欣赏古乐的旋律。听失传已久的“琴瑟和鸣”,琴和瑟是两种不同的乐器,真正的古瑟已经失传,千年来没有可弹奏的乐器实物。古琴演奏家丁承运老师,经过20多年的研究,终于将古乐器瑟成功复制,如今方能重听“琴瑟和鸣”。听《蜀宫夜宴》,白居易钟爱的《霓裳羽衣曲》被誉为盛唐第一名曲,安史之乱后,这一名曲未能传颂下来,仅能在诗文中窥见一二。经过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创作了这首《蜀宫夜宴》,其中参详了《霓裳中序第一》,被普遍认为是《霓裳羽衣曲》的残谱。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国乐大师的精彩演绎,不仅是对国乐的科普,还蕴含着极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借助对国乐的溯源,对国民开展的一次文化传承。有时间,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看看哦,一起感受国乐的魅力,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喜欢咕比今天的分享
转发分享给更多朋友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899.html
上一篇文章: 胡彦斌在秦时明月世界现场弹奏月光这个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