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抚琴传声粽情端午南轩琴诗雅集圆满

来源:古琴 时间:2025/6/19

文坛音苑·我们的节日——“抚琴传声·粽情端午”南轩琴社端午琴诗雅集于6月24日下午在海南省图书馆音乐视听室如期举行。新时代新传承,古琴不古,余音袅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注脚,本次活动为省内端午节群众传统文体活动注入了新活力。

琴诗歌完美融合,更显古韵

“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弦歌,即抚琴而歌,是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琴乐艺术。

由南轩琴社学员通过抚琴而歌弹奏了《子夜吴歌》、《寒夜》、《寻隐者不遇》、《阳关三叠》,以诗传情,以琴传韵。

琴、香、花相融,彰显中式美学

古代先贤弹琴时需焚香,琴韵幽幽,香烟袅袅,互为映衬。

一边是《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近年来传谱最多,流行最广的琴曲之一,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另一边是传统香道艺术,通过识香,六根感通、香技呈现和香法修练等环节,体会人生和感悟生活的一种高品味的修行。

舞台上的另一景致,来自古琴独奏《忆故人》与中华传统插花的结合。

忆故人,又名山中思友人,或山中思故人,或空山忆故人。最早见于明洪熙元年朱权所辑的神奇秘谱“太古神品”中,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

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崇尚自然简约之美,善于用线条造型和不对称构图营造诗情画意的境界,充分表现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人的审美意趣。

琴韵花香,道法自然。

中国传统弦乐共鸣:琴、筝、二胡、箜篌

一床古琴,可以穿越远古祭祀场景,一同聆听神与人的交流,体验天人合一的感觉。

尧弹琴,神人现。“尧帝”在祭祀的时候弹奏了古琴,感动上天,使天神降临,尧帝创作琴曲《神人畅》,以谢神恩。

现场此曲的表演让观众在远古和现代进行穿越。

一首《酒狂》,两种演奏:一种是自我的内省;另一种是外在的狂放。

古琴合奏的《酒狂》,更多的是阮籍创作此曲“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

古琴、二胡合奏的《酒狂》,更多的是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如听仙乐耳暂明。

名为《酒狂》,实则感受两种意境,两种人生。

琴曲《梅花三弄》,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古人对于梅花的敬爱之情,现场以琴筝合奏的形式进行展现,既展示了古琴古筝两种传统乐器的不同,又统一的传递了中国礼乐之邦,音乐文明源远流长的民族骄傲。

既是端午,感念屈原,去国怀乡。

唐代著名琴家陈康士,根据屈原抒情长诗《离骚》创作了同名琴曲。

当古曲《离骚》与吟诵《离骚》相结合,现场的观众既听到了琴曲中屈原矢志不渝、高洁傲世的旷达奔放气概。也感受到了吟诵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古筝独奏《翠语》。这首筝曲以茶为题,翠涛语春华,茗芳润卿心。请大家闭上眼睛,细细品味春日清茶的“芳”与“醇”......

二胡独奏《山村小景》。山与水、浅与深、静与动形成一幅完整的水墨画。在这诗一般秀丽的山村里,生命显得格外地动人。

箜篌独奏《清明上河图》,以宋代的音调创作的曲目,如同57米画卷一样,从初春的城郊开始,为大家缓缓展开大宋鼎盛时期京都繁荣景象的长卷。

舞台上呈现的大到每一处造景,小到演职人员的妆发造型,都旨在融合统一的呈现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民乐文化。

本次雅集座无虚席,精彩的表演得到了现场观众的高度评价。

本场演出由海南省图书馆主办,海南南轩琴社承办。海南省图书馆近年来已经组织主办了百余场这样的艺术惠民活动,在普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观众的审美意识。

演出由南轩琴社社长廖延、特邀嘉宾武海洁、李静领衔,琴社的琴友共同义务参演,同时特邀海南音乐广播《早上听大超》节目主持人大超主持这场琴诗雅集。琴友们既有课业繁重的在读学生,也有朝九晚六的职场人;既有为古琴废寝忘食的爱好者,也有以古琴为引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年5月20日,古琴艺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