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史记·刺客列传》
《史记·刺客列传》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出自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刺客列传》。提起刺客,大家最熟悉的刺客莫过于荆轲了,荆轲为了自己的家乡不被侵占去刺杀始皇帝,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为了家国大义的事迹也被后人所称颂。
这个典故的原型是和荆轲同列为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虽然他的刺杀行动同样以失败告终,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这句千古绝唱。
豫让一、“士为知己者死”——豫让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的意思是,男人能够为了赏识自己才干的人牺牲。
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先后在几个家族中当过一段时间的客卿。豫让在这几个家族一直岌岌无名,直到遇到了他的知己者,智伯。智伯对豫让以国士之礼待,豫让很是感动。
然而好景不长,智伯在和赵襄子的战斗中,水淹赵国城池两年久攻不下。反被赵襄子与韩、魏合力谋杀。智伯的封地被魏、韩、赵三国瓜分,对智伯恨入骨髓的赵襄子,把智伯的头砍下来做成了饮酒用的器具。
因为战败逃进山里的豫让,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怒发冲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以报智伯的知遇之恩。
第一次刺杀,豫让乔装打扮成受过刑的犯人。进入赵国宫内的豫让被派去整修厕所,豫让怀揣匕首,伺机而动。经历过杀伐的赵襄子,还未进入厕所就感受到了凛冽的杀意,当即派人把豫让抓了出来。在审问的时候,豫让直言自己是为了智伯来刺杀他的。国破家亡的晋国,竟然还有人为了智伯来杀自己。赵襄子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称之为“义士”,放了豫让。
豫让二刺赵襄子第二次刺杀,豫让这次的乔装就连妻子和好友都认不出来了。“口吞炭,身着漆”,不惜以毁坏身体为代价。这次的他计划周密,算准了赵襄子的出行路线,埋伏在一处桥下。外出游览的赵襄子眼看就要经过这座桥,身下的马却受到惊吓,赵襄子一想必是豫让埋伏在此,又派随从把埋伏的豫让抓了出来。
赵襄子看着眼前因为“身着漆”而全身溃烂的豫让,不禁心生疑问:“你呆过的家族又不仅仅智伯一族,智伯把你之前的家族都杀了,你投到智伯的门下。不为他们报仇,反而偏偏为了智伯做到这种地步?”
豫让扯着因为“口吞炭”而变得沙哑的喉咙说:“前几个家族以一般人的方式待我,我就用一般人的方法回报他们,智伯以国士之礼待我,现在的我只有这条命,唯有以死相报。”赵襄子知他报仇心切,放过他第一次,第二次行刺居然可以做到这种程度,这次绝不能再放豫让走了于是下令把豫让围了起来。
豫让知道这次自己逃不掉了,请求赵襄子脱下王袍,让自己用刀刺几下,这样也对得起智伯了。
赵襄子被豫让的精神感动,脱下王袍递给豫让。豫让“跃击三下”,随后横剑自刎。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豫让对自己说的话,更是对智伯的一种承诺。豫让用他的生命践行了“士为知己者死”这句承诺。古人“一诺千金”的精神,由此可以窥见一二。
薛涛二、“女为悦己者容”——薛涛
“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大家普遍认为是,女子为了自己喜欢的人而打扮。但是我认为“悦己者”应该是让自己感到愉悦,可以欣赏自己的人。“容”应为容貌,是自然生长成的,不应该是打扮出来的。“女为悦己者容”连起来应该是,女子为了可以欣赏自己的人,而长出的这副容貌。
薛涛,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薛涛的命运和“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郭襄相似,只不过她遇到的不是武功盖世的杨过,而是写出“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唐代著名“渣男”——元稹。
元稹在第一任妻子韦丛去世之后,结识了薛涛。
元稹被薛涛曼妙的身姿和古灵精怪的性格打动,薛涛则被元稹的才气和俊朗的外表打动,两人一见面就互生爱慕。经常在一起谈诗作唱。
薛涛为元稹写下《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没过多久,元稹被调离属地。相隔两地的两人,只能以书信互诉衷肠。薛涛在和元稹的异地恋期间,用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被后人称为薛涛笺。
这段异地恋并没有持续多久,元稹在离开薛涛以后就又喜欢上了别人,两人渐渐的断了联系。
被元稹抛弃的薛涛,失去了往日的活泼。为情所伤的薛涛选择了出家为尼,到死都没有嫁人。
晚年的薛涛,收到了元稹去世的消息。把自己保存多年,她和元稹对唱的诗稿亲手焚毁。这个女人在合眼的那一刻,是否对元稹依然念念不忘?我们不得而知。
薛涛的故事,正应了我的那句解释。我的容貌是为你而长,如果欣赏的人不是你,我宁愿把它永远埋葬。这才是“女为悦己者容”。
伯牙子期三、知音难觅——伯牙
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琴师,既能抚琴,又能作曲,被人尊为“琴仙”。一次他出游,被眼前的的景象震撼。不由心生感慨,当即抚琴一曲。曲毕,随行的人皆称赞为“仙曲”,谓之“凡人闻之不可懂”。
只因自己是被人尊重的“琴仙”,就算他们听不懂曲子也会称赞自己,伯牙无奈的感叹世间人虽千万,但是却无一人能懂自己。带着落寞的心情,伯牙辞别众人,独自出发。
行至傍晚,伯牙中途休息时,再次抚琴,借着琴曲抒发自己知音难寻的孤寂。
这时有一位砍柴的樵夫,循着琴声看到了略显寂寞的伯牙,樵夫出于礼貌只是静静的坐在远处听着琴声。待到曲毕,樵夫忍不住发问:“先生为何如此悲伤?”
正沉浸在悲伤之中的伯牙听到此问,反问樵夫:“你一个樵夫听得懂我的琴声?”,当即又将白天被称为“仙曲”弹奏一遍。
听完的樵夫不住的点头,说:“先生此曲,前段如高山一般巍峨耸立,后段又如流水一般波澜壮阔。”樵夫的解答,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得打柴人名叫钟子期。
开心的伯牙和这名为钟子期的樵夫,两人一起把酒言欢。二人边喝边聊,钟子期给这首曲子取名《高山流水》。伯牙大笑。道:“先生乃我的知音啊。”寻得知音的伯牙和钟子期结拜为兄弟。约定明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伯牙摔琴第二年的伯牙又回到了两人约定的地点,苦等一天没有见到钟子期的人影。第二天,伯牙一番打探才得知,钟子期因病已经离世了。钟子期临终前,托人把坟建在两人约定的地点,等八月十五就可以听到伯牙的琴声了。
伤心的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怀着悲痛的心情弹奏起了让两人结缘的曲子——《高山流水》。曲毕,他挑断了琴弦,叹息的说:“世上已无我的知音,这琴不要也罢”。说完就把琴摔的粉碎,暗自离去。
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建起了古琴台。后来的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世间往来多朋友,欲寻知音难上难。
知己结语
中华历史五千年,我们的文化代代传承。正是有古人和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何为“君子”。正是这些历史,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什么是“做人之道”。
从古至今,世人都被这些故事所传递的精神影响着。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人生在世,难得一“知己者”,一“悦己者”,更难寻一“知音”。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之中,难免会有人不理解我们的所作所为,就算没有“知己者”、“悦己者”、“知音”。只要我们做的事情不违背道义,符合公理,我们就要相信自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你要相信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总有一天你会找到欣赏自己的人。
借用战国诗人屈原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按点赞按钮即可点赞、评论、加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