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没有精神内涵,古琴模样再花俏也无用

来源:古琴 时间:2024/12/2

近日,钧天坊推出“一室琴书足以自乐——居家挥毫,墨香抗‘疫’”线上书法交流活动,鼓励大家疫情期间,居家自娱,弹琴练字。

钧天坊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是涵盖古琴制作、传承、研究、创作、教学、演出、古籍保护、琴学出版、音视频制作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古琴生态基地。创始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鹏有着斫琴师、音乐人、空间设计师等不同身份,多年来钻研古琴制作和现代古琴的创新,从中提炼传统文化艺术精神和当代生活结合的当代文人生活美学。“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拥有最原始的音律、节奏,与身体的感应也最直观。琴音沉稳厚重,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它凝聚着东方哲学和美学意境,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智慧与审美。”王鹏说。

用现代思维继承古代智慧

受担任机械师的父亲影响,王鹏从小便对设计制作格外感兴趣,工具使用不在话下,有时会自己做些乐器,跟朋友一起玩音乐,大学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学习古琴制作。“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什么是古琴,怎样制作古琴,其实都很陌生,也不了解应该要学习什么古琴知识。”在音乐学院,王鹏受到系统训练,不仅学习音乐相关课程,还要学习木工的基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木材学、设计与制图、声学原理等制作相关课程。

大学第一课是测量川派古琴演奏家顾梅羹的藏琴“宁王琴”,了解这张琴的尺寸和制作工艺。顾梅羹在音乐学院从事古琴文化研究与教学,家学深厚,不仅家藏多张传世古琴精品,见过的历代名琴也非常多。“顾梅羹先生平易近人、谦和圆融。他虽然不是我的专业课老师,但他是我的启蒙者。”从那时起,王鹏心中有了琴家的形象,古琴也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

古代琴家的真实状态已经无从得知。今人只能从他们留下的书籍、琴器中体会理解其精神境界。今天的斫琴也有了新的手段,不必再用原始方式。“我们在破木头的时候可以用电锯、电刨了,还要去用大锛子吗?没有必要了。我们不能拘泥于过去的传统,也不能在这种现代的教育中轻视传统,要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继承古代的智慧和文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王鹏认识到,继承的关键是继承文化精神而非形式。比如,王鹏制作“绕梁琴”首先把握腔体内部的曲线变化,使琴声既有高古的气息,又能把余音绕梁的微妙音色表现出来。古琴演奏以手拨弦,给琴弦的振动是很小的,要让琴弦持续保持一定能量的振动且余音绵长,在遵循传统作法的同时,还必须结合现代的乐器制造理论。

没内涵,模样再花俏也无用

大学毕业后,王鹏总想着革新古琴的造型,“这古琴的形式太老掉牙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但试过之后,他发现古琴的声音及内涵都不对了,“不了解古琴的精神内涵,只是想当然地创作了一个形式上很牵强的变化,这样的创作观点就是错误的。”王鹏认为,无论是声音还是造型,如果没有“中正、中庸、圆融”的审美理念在里面,古琴的模样弄得再花俏也是无用的。从此,王鹏潜心研究古琴音色品质,根据古琴谱记载恢复传统古琴样式的制作。

《五知斋琴谱》是清代以来流传最广的古琴谱,记载历代古琴样式五十余种,但所绘古琴样式简单,现在的斫琴师没办法依此制作。“理解琴各方面的审美理念,懂得古琴的内在发音原理、造型结构以及肩、腰、尾比例关系等,之后再去看《五知斋琴谱》,感觉就舒服了,能把它应该表现的东西在脑子里找到。”王鹏整理定型三十余种传统琴式,并创作八十余种新的琴式。他曾先后修复唐“九霄环佩”、宋“龙吟虎啸”等百余张历史名琴。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所用古琴“师旷式—太古遗音”即出自他之手。在现代古琴创新方面,王鹏设计大鹏式、刀币式、倚道琴剑式等古琴样式,“如果把几乎所有美的造型都设计出来,那么或许就可以避免后人刻意花很多精力在形式上,而更多地去体会和研究古琴的内涵。”

音乐中的美在生活中延续

王鹏设计的空间

“不懂音乐做不了琴,也做不好琴。”王鹏认为,优秀的斫琴师在精通制作工艺的同时,还应是一位古琴演奏家、音乐家,而演奏技艺的提高对斫琴影响很多。“音乐像一面镜子映射我们的行为。用心感受每个音符,音符与音符之间的关系,乐句之间的关系,乃至整曲音乐形象的塑造,感受用心描摹出来的琴音,足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影响品格。”王鹏弹琴时常闭目凝神,体会意境,但演奏完毕环顾四周时,如果环境与琴声不匹配,会让他感觉落差很大,“我希望音乐中的美好在生活中延续。”

年,王鹏在北京市大兴区创立钧天坊,后又开办钧天琴院。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钧天坊多年来立足于古琴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倡导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当代生活的理念,通过人文生活美学的设计及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相结合,实践出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保护与传承之路。

设计钧天坊古琴美学空间时,王鹏融合古琴文化与当代设计理念,呈现古琴“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东方美学精神,让人行走其间,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沉浸式学习古琴的环境与氛围。“无论是教室、宿舍、食堂,还是博物馆、山居空间、音乐厅,钧天坊的任何空间,都能让人感受到我的用心。”王鹏认为,空间环境、居处氛围在视觉上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情绪和生活状态。

年,王鹏正式提出将古琴艺术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美学理念,并策划艺术展“无痕——当代琴人生活美学与生命态度”在国家大剧院举办。艺术展取名自其所制古琴“无痕”。该琴采用古法“八宝灰胎”之方,琴身偏古铜色,有酷似青铜质感,造型线条内敛,圆中带方,音色苍古,刚柔并济。展览通过琴、书画、茶、花、香等中国传统美学元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的运用与传承。此后,钧天坊又推出“臻器”“原音再现”等主题展,以及“乘物游心”中国古琴艺术与当代文人生活美学展演,在业内外反响强烈。

在展览现场,观众可现场体验古琴试操、书法临习、木工制作等,完成“自己动手创造美”的过程。“当人们放慢脚步、放慢节奏,走进这样的场景,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与内涵,用文化的力量找回久违的真善美。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概念,把深奥的东方文化智慧,用当代艺术的语言进行有效阐释,令传统人文精神更深地融入当代生活。”近日,王鹏总结“乘物游心”展演的珍贵回忆与精彩片段,出版《乘物游心——中国古琴艺术与当代生活美学》一书,图文并茂,将展览中体现的“乘物以游心”精神与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卢旸/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