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结构主要包括面板、底板、琴弦、徽位、凤额、承露、岳山、龙龈、龈托、龙池、凤沼、雁足、琴轸、轸池、护轸等。
古琴面板示意一、面板与底板
面板与底板是古琴的核心部分,古人按照“天圆地方”的理念设计古琴面板与底板,其中面板为圆弧面,常用杉木、泡桐木等软质木料;底板为平面,常用梓木等硬质木料。面板与底板结合,腹腔内空。木头表面刷鹿角霜等材料制作的底胎,表面为生漆。
二、琴弦
古琴原为五弦,后增加两根弦。如今使用的古琴共有七根弦,离徽位最近的为一弦,最远的为七弦。七根琴弦粗细不一,其中一弦最粗,七弦最细。目前,琴弦有丝弦和钢弦两种。琴弦位于岳山一端打蝇头,以与绒扣相连并固定于岳山处。
三、徽位
徽位是古琴的音位,位于古琴面板外侧,为13个圆点。最右端的徽位为一徽,最左端为十三徽。徽位是古琴学习与演奏中确定泛音与按音位置的重要参照。常见的徽位由螺钿制成。
四、凤额与承露
凤额位于古琴面板最右端,其左侧依次为承露、岳山。
承露为镶嵌于古琴面板右侧的一根硬木条,靠近岳山,其上有七孔,每一个圆孔对应一根琴弦,绒扣经过这些孔与琴弦蝇头相连,并通过琴轸固定。
五、岳山
岳山为古琴面板上凸起的一根木条,通常用硬木制成。岳山在古琴中起着支撑琴弦的作用,七根琴弦的蝇头均位于岳山处。岳山需承受较大的压力,故而需用硬木制作。
白色打结处为蝇头,其下为岳山六、龙龈与龈托
龙龈与龈托均位于古琴尾部,其中龙龈在面板上,龈托在面板下。龙龈的主要作用是支撑琴弦,故由硬木制成。在龙龈两侧,有冠角装饰。
龈托位于底板之下,其功能与龙龈一样,用于支撑琴弦,琴弦过龈托后绑于雁足。在龈托的两侧有两根弧形尾托。
龙龈七、龙池与凤沼
在古琴的底部,有两孔,其中位于古琴中部的稍大孔为龙池,位于尾部的稍小孔为凤沼。孔洞为方形或圆形。
古琴地板示意:龙池、凤沼、雁足、轸池八、雁足
雁足位于底端,靠近尾部,在龙池与凤沼之间,固定于地板之上。雁足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支撑整个琴体,二是绑缚琴弦。故而雁足对材质的要求较高,需要较高硬度。通常用硬木制成,也有使用玉器等制作的。
九、轸池、琴轸、护轸
轸池位于底板上,在承露之下,为一凹槽,有七个孔与承露相通,绒扣经琴轸、孔洞与琴弦蝇头相连。
琴轸是固定和调整琴弦的重要部件,与轸池紧密结合在一起。可旋转,在旋转中调节琴弦的松紧程度,从而达到调节音高的目的。
琴轸与绒扣护轸位于琴底的最右端,突出状,是对琴轸进行保护的构建。
护轸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