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故里探秘“知音深情”文化基因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成蔡甸乡民幸福标尺
“知音故里”“中法新城”。8个字合成两张名片,精确勾勒武汉市蔡甸区的区域形象。
蔡甸地处武汉大西南,长江汉江合抱奔流,多个历史时期占据全国经济文化地理的中心,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蔡甸旧称汉阳县,是伯牙子期知音故事传说的发生地。近年,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落户蔡甸,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态项目、环保项目和城市设计纷纷落户,蔡甸正努力建成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本期开始,我们将连续推出蔡甸区域发展新观察,持续探究兼具历史文化厚重与现代文明高效的城区发展新模式,发现山水人文之美,发掘传统文化自信,寻觅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新道路,寻找人类幸福生活的知音。
知音文化起源于伯牙子期的传说。钟子期墓是整个知音传说历史文化传承的文物载体,它坐落在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马鞍山南凤凰嘴上。
蔡甸区是知音故里,民风乡风确有独特之处。近日,记者以钟子期墓为圆心,采访了周围多个村庄,发现知音故里民风纯朴,一些人口头上的幸福常在无意间达到“利他”高度,人们普遍认同“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知音文化
山水贤士共寻美好生活
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有多年。相传伯牙为寻找能听懂琴韵的知音,抵达汉阳,遇到蔡甸人钟子期。
钟子期墓就坐落在蔡甸区蔡甸街马鞍山南凤凰嘴上。
知音湖是后官湖的一部分,古时有“候官湖”之称。是指湖边集贤村一带常有读书人聚集,他们等待大考发榜后,由此乘船前往汉阳升官渡,从水路转赴省城或京城做官。
集贤村口原有一个“古集贤村”牌坊,村里老人何高清的父辈曾口口相传这个村庄数千年的历史。村里民俗达人何继烈收集了很多集贤村典故,从他口中,一个耕读恬然、古色古香、绿树成荫的小村落跃然如画。
村民谈论的古贤士比邻而居的意境,不只伯牙子期的音乐相知,而是知音文化中更高级的情感共鸣:与山水贤士共寻美好生活的理想。
围绕子期公园还有马鞍村、三店村等众多村落,其中什湖边上的钟家台全部姓钟,传说他们正是钟子期的族裔。
斫琴匠的故事
“古琴引我找到自由生活”
宫崎骏制作的52集动画《阿尔卑斯山上的少女》,描写了一名喜欢阿尔卑斯山大自然的少女海蒂与爷爷的亲情,与牧羊少年皮特、富家少女克拉拉之间的友情,展现了住在阿尔卑斯山上人们的淳朴生活。
像海蒂一样,走进朴素宁静的乡村去追求梦想,成为留法归来青年李涛的生活理想。近日,在童话般的蔡甸花博汇樱花村里,李涛与记者分享了他寻觅理想生活的知音之旅。
一个偶然机会,李涛来到蔡甸区大集街黄虎村大金湾,租下59号的百年农舍,建成古琴制作室。每日琤琤调琴,成了古老乡村的一道风景。
李涛以前学法语,现在做的算是木匠活。他在法国留学时,曾专程到阿尔卑斯山,年回国后,他也想寻找如海蒂般的阿尔卑斯山下的自由生活。李涛父亲做木工,他从小就喜欢木工手艺。有了寻找理想生活的冲动,他开始学习制作木屋。后又因为喜欢传统文化开始接触斫琴(zhuóqín,指精工细作制古琴)。起初是在琴厂学习,后来师从台湾斫琴师蔡文宗,学习斫琴技艺。
段立峰是李涛搭档,也是他的漆艺老师。段立峰毕业于湖北美院壁画系,其作品《悠游》年被湖北美术馆永久收藏。他因寻找制作古琴上好木头,经朋友介绍,与李涛结识。两人决定在蔡甸乡下,开始梦想中的“琴园”生活。
制一把古琴,需要花费一年时间。“斫琴不神秘,不是一年里面每天在做琴,而是要经过春夏秋冬,各个季节对应最应该做的工序,这样做出的琴,会更稳定更成熟。斫琴木料来自老房拆迁的百年老木。”李涛说。
在相关部门建议下,李涛意识到制琴可以成为“知音传说”的文化体验项目。他先在花博汇开设一间“古琴与花艺生活馆”,从教琴到卖琴,再到设立微型文创工厂。现在,李涛又与大金湾商量,租用更多村舍,建成木艺工坊、调琴、书法等琴艺体验区,用文创产品营收构筑自己的理想国。
“古琴引我找到了自由生活。”这正是李涛苦苦寻觅的人生知音。
单身女婿的坚守
信义守护,享受给予的幸福
蔡甸区奓山街有一个单身女婿陈昌炎故事:妻子去世半个世纪,陈昌炎服侍岳母至岁无疾而终。
奓山街紧邻国道一幢2层楼,是陈昌炎与岳母夏枝菇曾一起生活过的家。陈昌炎说,妻子走时担心妈妈没人管,他在病床前做了承诺,“不要紧,你放心,还有我呢!”
“承诺了的事情就要做到!当初答应了她,就是让她放心!”陈昌炎说。几十年的信义守护,陈昌炎收获了给予心灵、给予他人的巨大幸福感。
陈昌炎年出生,和比他小一岁多的谢从珍青梅竹马,结为“娃娃亲”。年,陈昌炎参军入伍,退伍后分配到青海邮电局,当了一名发报员。而谢从珍在仙桃的一家猪鬃厂工作。虽然两人相隔数千里,但感情始终如一。年,两人结婚。
年,谢从珍产后心脏病发作不幸离世。陈昌炎将幼子托付给住在汉口的母亲,返回青海工作,按时给两家老人寄生活费。
陈昌炎此后一直未再娶,儿子成年后到青海工作。陈昌炎退休回汉,在奓山国道边买了一处平房住,方便照顾岳母夏枝菇。陈昌炎将平房翻修一新后,来到岳母夏枝菇的小棚子里,“老娘,今天来接您到我那里去住,以后我给您养老送终!”
这一住,就是15年。
租住在一楼做早点生意的戴女士对记者说:“年冬下大雪时,婆婆一连18天都没下床,陈师傅天天把吃的喝的送到床上。端水帮她洗,倒马桶,都是陈昌炎一个人在弄。那么冷的冬天都顺利地过来了。”
岳母在世时,陈昌炎总是担心:“我最怕的就是自己身体不好走在了老娘的前面。”为此,陈昌炎每天都会坚持运动。幸运的是,他一直身体硬朗,很少生病。
蔡甸区文联主席高池说,陈昌炎是个传奇人物,大家看他似乎很苦,其实他过得很快乐,那种满足感来自纯粹的利他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一种高贵的情感,这种利他性的情感共鸣,正是知音文化的核心。
年“伯牙与子期的传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蔡甸区被省民协命名为“知音文化之乡”,年,“伯牙子期的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千年知音传说是蔡甸文化之根,在乡村振兴新时代主题下,知音文化的利他性更多显现,成为和谐与幸福感的源泉。
我爱扫大街
做个清洁工只要稳稳的幸福
11年的环卫工,无论多少荣誉加身,仍然坚持扫大街。蔡甸区的十九大代表蒋扣分,被网友评为一个纯粹的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蒋扣分让她内心的阳光,照进其平凡而又充实的生活。她满脸洋溢的幸福,让人觉得干净而温暖。在这个躁动的时代,她很难得的成了又一个纯粹的人。”
蒋扣分家住蔡甸区马鞍村还建社区,社区位于子期公园隔壁,是知音文化核心区。
近日,记者来到蒋扣分的家。村里还建房面积不大,整洁温馨。处处摆放的小饰件,显示着女主人内心的幸福和满足。
年,为了帮助失地农民再就业,蔡甸区环卫中心定向在马鞍村招聘环卫工人。27岁的蒋扣分想去报名,婆婆和丈夫婉言劝阻:“扫大街,多没面子。”可蒋扣分拿定主意:“凭劳动吃饭,心里踏实。”
蒋扣分成为当时蔡甸区环卫中心唯一一名80后环卫工人。上岗第一天,她就暗自下定决心,“我叫蒋扣分,工作一定不扣分。”
苦活累活抢着干,坚持不懈踏实干,开动脑筋想法干。很快,蒋扣分从一名胳膊没有水枪粗的普通农村妇女,成长为环卫一线骨干力量,她所管理的路段一直名列全市考核前列。
蒋扣分现在是蔡甸区环卫中心保洁一公司副经理了,仍然手拿铁锹、夹剪、扫帚,带头清扫路面。“单纯做管理还是不习惯,10多年扫大街习惯了。”蒋扣分笑意真挚,日晒雨淋,皮肤略显粗糙。
蔡甸城关路段因地铁施工,道路被破坏,过往行人和车辆拥挤不堪,给清扫保洁带来很大困难。关键时刻,蒋扣分每天早上5点半赶到工作现场,做完自己作业路段后,有帮助其他员工完成任务。高温酷暑、地铁施工没有影响蒋扣分作业路段的清扫保洁成绩,城关地铁施工段面没有扣过一分。
记者问:“你有没想过换个工作?”
蒋扣分不假思索地说:“没有。”她认为,城市环境需要有人维护,环卫工很伟大,自己女儿也以她的职业为荣。
蒋扣分讲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每天早上在家门口乘公交,她有时会遇到社区一群乘车晨练的老人,老人会主动给她让开车门,“她要上班,我们先让让。”第二个,女儿小时,自己上班将女儿单独锁在家里,隔壁的奶奶见孩子孤独,就用棍子吊着面包送进窗口,陪女儿玩耍。
“幸福很简单,也很大,大得一个踏实的工作都快装不下了。”蒋扣分说,知音故里马鞍村,村民们都很容易找到简单的满足。
新闻征集
您身边有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