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音乐专业的老师与同学来说,“全音”与“半音”肯定是“理论上”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了。但其实这个简单的概念,又往往最容易被人轻视、忽视。我曾经问过一个四川的音乐考生何谓“全音”“半音”,该生竟然笼统回答为“键盘上挨着的两个音就是半音,隔开一个音的就是全音。”这种回答其实是大部分程度尚浅的同学老师会给出的,并且这种认知好像并不影响我们的考试、演奏、创作等音乐活动。但“全音”与“半音”作为乐音体系的基础与原理,搞不明白其本质意义,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充分地认识乐音体系,且会对往后的更加艰深的乐理体系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全音”与“半音”是什么东西,并且要搞明白它怎么来的!
“全音”与“半音”实际上就是对于独立的音与音之间距离关系的一种称谓,就像你和你父母是“直系亲属”,你和你姨母、舅父属于“旁系亲属”一样。而这种关系的判定来自于“音律”的确定。我们拿最好理解的十二平均律为例。我们都知道,十二平均律的定制,是通过数学计算将一个固定的振动频率区间按照频数平均地给分成十二份,相当于把一个固定长短的布匹裁剪成十二等分,然后依次编号、排列。然后规定:相邻的音与音之间的“亲属关系”叫做“半音”,音与音之间相隔一个频率区间的“亲属关系”叫做“全音”,相隔一个频率区间以上的就不定义关系了,相当于“陌生人”。
如此看来,好像文章开头那考生的回答好像没什么问题啊?注意了,上文所说的内容,是建立在“平均律体系”之中,如果是在“五度相生律”或“纯律”中则不适用。因为钢琴是平均律乐器,所以我们可以通常理解为“相邻的键子就是半音,隔离开一个键子就是全音”。但由于定律规则的不同,会导致不同体系中“音名”相同,但“实际音高”并不同,进而导致全音与半音的关系在不同律制中有不同的效果与意义。见下图:
该图显示的是一个由不同定律方法定制出的大调音阶中,各个具体音高的频次与音高关系。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五度相生律所定制的音高体系中,“mi”和“fa”的半音距离比十二平均律的要小(至于定律为何出现这种差异见另文)。而钢琴、吉他这种乐器可不是五度相生律定律的,你若是跟一个民乐的同学(如古筝、古琴、二胡)讲解半音和全音,用平均律乐器去让他感受的话,造成的结果就是他再也无法判断自己手里的民乐到底准没准了!耳朵灵敏的乐手,对于10赫兹偏差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比如中国民族调式的“清角”、“变宫”“闰”等调式变音,实际上都是在做半音处理,而若其按照平均律体系去做半音处理,那就是真的弹(拉)“左”了。所以在涉及到不同体系的学生的教育中,准确地判断其使用的体系,全方面地理解乐音体系的根源,才不会令学生走上弯路。
在考试中,其实该部分直观地考察内容就是区分“自然全音、半音”与“变化全音、半音”。
那么区分“自然”与“变化”其实非常容易。很多考生将“有黑键”就理解为“变化”,反之则理解为“自然”,这是非常错误的,这也是考题中非常爱设计的陷阱。这其实和键盘没任何关系(很多人学基本乐理的最大误区就是总是联系键盘)实际上正确的定义为:在谱面上为相邻关系的两个音(相邻音级)构成的全音半音为“自然”,谱面上不相邻的两个音(非相邻音级)构成的全音半音则为“变化”。见下图:
该图中,第一组为c和b构成的半音,我们可以在谱面上清晰地看到它们是五线谱中相邻的两个音,所以我们称之为“自然半音”,而第二组音,虽然和第一组在实际演奏上没有任何区别吗,但是它是由五线谱中“非相邻”的音构成的,他们都是音级c构成的,是重合起来的,所以叫做“变化半音”!第三组,虽然他们是在键盘上构成了全音关系,可是c和a并不是相邻音级所以为“变化全音”。
说白了,再看到让你判断是“自然”还是“变化”的题目时,你一定不要管升降记号!先抛开升降记号看他们在音级体系中是否相邻(c-d-e-f-g-a-b-c)你就可以快速地分辨自然全、半音与变化全、半音啦!(但是别忘了检查他是不是还有一层陷阱,即他是否构成了全音或者半音,可别打了马虎眼哦!)
更多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信息和教师考试信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