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古琴前拨动琴弦,名琴焦尾乐声响起;立于鼓阵前擂鼓,战鼓声声伴着灯光闪耀;在鬼马小妹带领下,穿越时空,与笛子、二胡、羯鼓来一场互动……10月1日,“何似在人间——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将在上海音乐厅四楼正式开展。
此次特展是上海音乐厅整体文旅项目“海上生民乐”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28日,澎湃新闻记者提前探访了展览。
展览现场本文图片澎湃新闻记者薛松摄展览以“新国乐”为题,灵感取材自《礼记乐记》,选取了五种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人格意象,作为五种不同的国乐情绪解读,表达五种有代表性的生命态度,构建五个情绪氛围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展览通过对于曲目、乐器、音乐历史典故的深度解读和意象化的处理,呈现更加生动有意蕴的“国乐”和“国风”面貌,光影与国乐交融,让观众沉浸于更全面立体的国风图景当中,在不同的音乐载体中,感受“国乐”与生命属性的关联。
步入第一展厅“琴者,情也”,用高士比拟古琴,见内心之高远。在经典古琴曲《流水》和《梅花三弄》的乐曲氛围中,一方传统的中式庭院展现在大家面前。
庭院之中有一座亭子,亭子四边向外放置四床互动古琴,联动卷轴垂幕影像,灯光渲染。进入庭院,空间四面悬挂着大型的“画卷”,伴随沉静悠远的古琴声,画卷中流水如瀑,为静谧的“抚琴亭”烘托出禅意的氛围。
走入亭中,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延边而置。端坐琴前,抚动琴弦交互,面前的画卷呈现影像变化,相应的琴名和其所代表的意境,出现在屏幕之上。
第二处展厅名为“一蓑烟雨任平生”,用一文一武两名侠士比拟民乐中“文”和“武”的理念。展厅以詹永明的笛曲《听泉》和李胜男的琵琶曲《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为创意出发点,成片的竹林构成沉浸式影像空间。
音乐由3分钟的笛曲和3分钟的琵琶曲构成。笛曲悠扬深远,是民乐中的文曲,互动画面则以水墨风格展现竹林间书生少年的形象。笛曲结束,琵琶铮铮,曲调转急转快,竹林间闪现红色光影,展现江湖少年快意恩仇的形象。
游客行走在竹林中的小径上,仿佛置身武侠场景,随机体验江湖中的文人清雅,悠然自得的惬意或侠客刀光剑影,肃杀紧张的两种氛围。
步入第三展厅,“击鼓其镗,死生契阔”,战场的壮烈雄浑气息扑面而来。这一空间用鼓和将士的意象重合,见沙场之斗志。游客进入到由鼓构建而成的“军营”,绛州鼓乐团的《秦王点兵》的激昂战曲奏响,光影闪动,如临其境。同时,游客还可以敲击鼓面,通过互动,感受中国鼓激励人心的作用,体验将士击鼓号令大军的震撼仪式感。
在第四展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可爱亲民的“鬼马小妹”欢乐出场。空间四周展现一片青绿山水的图像空间,正中巨大的扇形构建起沉浸式投影秀空间的主体,“鬼马小妹”穿越山峦、流水、亭台、水榭等古风场景,分别使用笛子、古筝、阮、二胡、羯鼓5种民乐乐器进行演奏,最终形成多种乐器协奏的大合奏,展现充满想象力与生命力的奇幻视觉演绎。在终章第五展厅“琴者,情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对于“乐”的理解,也是千年民乐的思想根基。12米长的纱幕投影和背后悬吊着多种乐器。当游客靠近纱幕,“悬浮”的乐器上呈现诸子百家对“乐”的理解以及其他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音乐理念记录,思辨地总结了整场展览。
“何似在人间——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是我们在这座城市文化空间里的一次新尝试,在这座91岁的欧式建筑里,我们用独特创新的表现方式融入民族音乐与国乐文化,希望让更多人能够用一种沉浸式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国乐魅力。”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介绍,展览以国乐为切入点,通过科技、互动的手段,讲述国乐乐器以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人文故事,进一步把优秀的、活跃的国乐传递给大众。她还透露,上海音乐厅正在考虑后续考虑推出“鬼马小妹”演奏民乐乐器的盲盒,用二次元形象进一步传播民乐。幻维数码文旅项目创意总监章喆认为,眼下以音乐角度切入的国风展览很少见。这一展览结合了深受大众喜爱的文艺“打卡”和充满科技感的观展体验,用独特创新的表现方式融入民族音乐与国乐文化,对于国乐在年轻群体中的普及推广,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据悉,此次展览为期6个月。10月20日至11月11日期间,由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与上海民族乐团联袂出品,幻维数码参与制作的“海上生民乐”驻场演出、“光音故事”大型3DMapping墙体秀等系列演出与活动还将陆续和观众见面。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