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弦均钟
五弦均钟的正反面
这是一把非常特殊的琴,琴形细长,长有cm,但是其宽度最宽处只有7cm,最窄处为5cm,在这么窄的距离里排五根弦,每根弦的距离在0.9到1.1cm之间。考古学家在看到这么一个琴的时候一开始很奇怪,根本不明白这个琴是干嘛用的。首先,这个玩意儿分不清首尾,不知道怎么摆才是正确的摆放方法。其次,这个东西也不像筝或者瑟,因为其弦距太短,根本没有设置琴码或者的位置。当时的弦乐器,除了能够拨弦的拨弦乐器,还有一种叫做“筑”的击弦乐器。原理类似于现在的扬琴。
经过考古学家考证,这个东西,就是传说中,给乐器校准用的“钧钟”。让考古学家们确定这把琴为“均钟”的一个原因是这把琴的漆绘。
二、琴颈
对于音乐的起源,中国有着一个古老的传说。黄帝让一个叫伶伦(也叫泠伦)的同志去搞一搞音乐这件事儿,制定一下音律。伶伦同志就溜达进了小竹林,听见了凤凰叫。于是他就削竹管子去附和凤凰的叫声,六只雄凤凰,六只雌凤凰,最后得到了12音。这个故事通过《吕氏春秋》流传了下来,而在这把琴侧面的漆画这十二只凤凰,正是描述了这个故事。
而琴颈的彩绘被考为《启得乐图》。
彩漆无弦器
这件乐器,虽然是曾侯乙众多出土乐器中没那么起眼的一个,但是他确实其中最重要的之一。
三、琴和瑟
“琴”和“瑟”是一对特殊的乐器。他们在古代诗文中经常一起出现,我们如今有个成语叫做“琴瑟和鸣”,讲的是两口子感情特别好,特别般配。《诗经》里面有一段《女曰鸡鸣》也是非常美的爱情画面。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可见,在音乐上,在上古时代,琴和瑟是最常见的两种拨弦乐器,他们也是音乐会上的好伙伴,常常一起演奏。琴瑟和鸣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演奏方式。也是最令人令人愉悦,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美好的表演形式。
素漆十弦琴
二十五弦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和其他的拨弦乐器区分开,我们当下更习惯把“琴”称作“古琴”,所以我所指的都是我们当下所理解的“古琴”。
如今,我们经常还可以听到“琴”的演奏。很多古代琴曲被流传了下来。比如说著名的《高山流水》。今天我们最常见的中国传统两种弹拨乐器是古琴和筝,而作为琴的好朋友的瑟,却神奇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是乐器的消失就是人类文明史上要经历的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就像我们前文中提到过的“筑”的消失一样,注定有一些乐器,最终的宿命,就是留存在诗歌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