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艳
教授古琴。
与琴结缘
在银川文化城,有一家古琴行——行云琴馆,坐落于新华书店的北侧巷道口。琴馆主理人祁艳平时话不多,在她身上,似乎总带着与世无争的劲儿,只有说到古琴,才会娓娓道来。
祁艳是年生,自幼喜欢传统文化,大学毕业后生活居住在北京。“有一天我在北京潘家园逛旧货市场,偶见一床琴,一问才知道这就是古琴。”祁艳说,正是这一面之缘,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年,祁艳跟随钧天坊创始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
人、“广陵派”十二代传人王鹏老师潜心学习古琴艺术。广陵琴派既有北派的刚健之气,又具南派的柔和之情,两相融合,形成“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艺术风格。这让祁艳十分着迷。
“王鹏是我的传承师父,他对我的教育不仅仅是琴艺方面,更多的是为人处事方面。”祁艳说,师父对于推广古琴文化几乎不遗余力,遇到真正喜欢琴的人,还会把琴、琴谱、书籍、唱片等送给学生。“习琴先修心,这让我受益终生。”
爱琴之心
年,祁艳回到银川创办“行云琴馆”,开始古琴教学工作。在她看来,古琴,积淀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政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它就像一位智者,纵使千年沧桑万年巨变,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沿袭至今,一拨一挑,无比动人心魄。自己能去传授,是自己的一份荣幸。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祁艳觉得,演奏古琴的过程当中,只要用心去感受,历史的痕迹就在琴音里面。所以她始终坚持弹奏古琴,不能只单一停留在演奏技法上。“刚开始练琴会觉得枯燥,但坚持了一
段时间之后,你会越来越想它。甚至只是将它挂起观赏,都能让心一下子安静下来。这就是历史的沉淀,穿越了千年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被赋予其中,令人赏心悦目。”
也正是这一特点,让古琴这门艺术备受重视。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古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我能入选成为银川市级古琴艺术的非遗传承人,真的很受鼓舞。也可以看出,古琴这门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传琴之道
如今,祁艳办馆已进入第6个年头,在她的古琴公益课堂上,总有新面孔出现,这些新面孔,又一批批地变成了老学员。他们对于古琴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祁艳不断尝试有趣的演奏形式,并探索古琴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比如琴歌,或者古琴配乐诗歌朗诵、古琴与太极表演等。这样的尝试,总是令人眼前一亮。在众多学生中,她最得意的,就是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曹兴。自大一起,曹兴便跟随祁艳学习古琴艺术,学习之余,祁艳还经常带着曹兴研究排练琴歌,既丰富了古琴演奏的形式和内涵,也加深了学生们对古琴的了解与热爱。
祁艳介绍说,琴歌,抚琴而歌,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歌唱性的特点。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阳春白雪》就是春秋时期的一首著名琴歌。“过去对琴歌的研究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致使许多琴歌长期沉埋在故纸堆中,未能及时发掘整理出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作为一个古琴工作者,对这一艺术遗产的发掘整理是义不容辞的。”祁艳说。
现在,祁艳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古琴这件古老的乐器,让古琴艺术蓬勃发展下去。至今,她已培养百余人习琴,学生年龄从7岁到70岁。“有的学生坚持学习了好几年了,你能从那份坚持中,看到他们对古琴的热爱。”祁艳说。
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更被视为中国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作为银川市级非遗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祁艳师从著名“广陵派”十二代传人王鹏,并一直致力于古琴的传承与推广。她说,习琴即修心,从手到心。学古琴,要听得懂古琴之妙。
链接
古琴小知识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琴,为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琴,距今年左右,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了约年。
记者王敏文/图
本文来源:银川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