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被称为瑶琴、七弦琴,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不管是神话故事还是史书记载,古琴的出现时间是所有乐器中最早的,古人也常以琴来传情,名曲《凤求凰》讲的便是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故事。
古琴的结构被拟人化,长约三尺六寸五(约-cm),象征一年天,宽约六寸(20cm左右),厚约二寸(6公分),底板扁平,面板呈弧形,对应古代的天圆地方之说,整个琴体对应人的身体,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合五行宫、商、角、徵、羽,周朝时周文王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成文武七弦琴。
古琴的组成:琴面、琴弦、琴徽、岳山、蝇头、琴底、龙池、风沼、雁足、轸子、轸池、护轸等。
琴面:
琴面一般选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内外侧程瓦弧形,琴面与琴底胶合而成琴。木质的上面髹以大漆(生漆)与鹿角霜(或瓦灰)调和成琴胎,干透后打磨光滑,是琴面温润自然有光泽。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常见的琴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琴弦:
琴放置好后,从外向内缚有七根琴弦,一弦最粗,到七弦逐渐变细。古时琴弦是蚕丝制成,现代则多用钢弦,偶有使用丝弦者。
琴徽:
古琴一弦的外侧面板上镶有13个小圆点,叫徽、徽位、十三徽。徽多用螺钿制成,好琴配好徽,也有用金银玉石镶嵌的。徽的位置实际上是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在按音弹奏时则作为按音音准的参考。
岳山:
在琴头部位,一条横着嵌进去的硬木,称为岳山。
蝇头及蝇头的打结:
用弦头的一端绕结而成,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因两小圈形如蝇头而得名,打结时不宜过大过小以求美观。
绒扣:
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绒扣一般用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而成。
琴底:
琴底的材质多选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起反射音响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也有与面板胶合的一面斫成上微凹状)。
龙池、风沼:
底部的中间和尾部,各有一个出音孔,或长方形或圆形,中部大的叫龙池,底下小的叫风沼。
雁足:
在龙池和风沼之间近风沼处,有两个支撑琴体兼绑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因需要承受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
护轸、轸池、轸子: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所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底板上有储放轸子的浅平凹槽,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