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长宁区公布了“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面瘫外治疗法、虞山吴派古琴艺术、百衲布艺三个项目,王斌、华超、李亚非、杨宁四位传承人上榜。
第八批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
面瘫外治疗法
医院面瘫外治疗法起源于清末民初,是以穴位贴敷疗法为核心,通过文字记载、师承、家传、院校教育等方式,延续、发展、创新了中医古医籍中有特色的外治疗法,并积累了七代医师的临床经验,辩证论治,分期施治,最终传承下来的治疗面瘫(面神经炎)的传统中医外治疗法。近年医院着力于传承团队的培养,完成面瘫中心的建设,成立工作小组,着手筹备面瘫外治疗法历史文化传承展馆,建立项目常态化保护传承机制。
虞山吴派古琴艺术
虞山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由明朝大臣严讷之子严天池所创建。虞山吴派发展于近现代著名琴人吴景略,其传人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家珍教授的入室弟子刘淳川,自年开始在上海长宁区成立慢园琴社以来,以讲学授课的形式开展虞山吴派古琴艺术普及活动至今。每年琴社都会举办如古琴专场演出、讲座、打谱研讨、新老作品展演等公益活动。为这项历史千年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保留虞山吴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添砖加瓦。
百衲布艺
百衲布艺成形于唐代,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百衲布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之一,即指通过缝合、补缀、拼贴、折叠等方法,把零散的布料用手缝的方式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物件,如水田衣、百家被、门帘、包袋等。其技法细腻,寓意深刻、实用性强,是民间祈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工艺价值、情感寄托、实用和收藏价值。承载着广大民众的社会认同、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深受百姓喜爱。近二十年来,上海迅贤商贸有限公司对该技艺进行了挖掘研究、传承保护,自年起在全市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近场,广受好评。
第八批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
王斌
王斌,长宁沪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毕业于上海戏曲学校。年加入长宁沪剧团后,王斌在沪剧名家陈甦萍的指导下,参演了多台大戏,先后扮演了《江姐》中的华为、《雷雨》中的周冲、《陶行知》中的俞仲新等角色。通过每年多场的舞台实践,王斌的演技、唱腔和对人物的塑造能力都不断提升,成为了颇具人气的剧团“台柱子”。
年,王斌正式拜师陈甦萍。同年11月26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甦萍沪剧传承基地在新泾中学正式挂牌,王斌也开始在新泾中学传承基地担任形体课和表演课的老师。教学时,王斌不仅教基本功,还会引导学生们发现、感受沪剧之美,为传承、发扬沪剧这一非遗文化做出了许多努力。
华超
华超(右一)
华超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撕纸代表性传承人华兴富之子。多年来,华超在父亲华兴富的身教言传、精心培育下,以做好撕纸传承传播为终身努力目标,全身精力投身于撕纸传承事业中。
撕纸是和剪纸、刻纸不同的平面镂空艺术,不用剪刀和刻刀等工具,而是以手代刀,以撕代剪。通过手撕、整形、粘贴而形成的民间独特传统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原始、最古老的民俗艺术之一。华超在学习父亲华兴富撕纸技艺的同时,吸收借鉴剪纸、中国画、版画、石刻等艺术形式,结合纸张的特性,充分挖掘撕纸符号元素。他的撕纸作品造型随意简朴、自然流畅,独有纸趣、纸味和童趣。
与此同时,华超还跟随父亲华兴富开发、创作了许多与撕纸有关的文创产品,让传统非遗文化丰富了当代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深得大家的喜爱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