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游遍中国河南鲁山

来源:古琴 时间:2023/4/21

鲁山县,古称鲁阳,是河南省平顶山市下辖的一个县。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

《竹书纪年》称帝尧陶唐氏之后刘累迁于鲁阳,西汉置鲁阳县,北周改鲁山县至今。年11月至年2月,中共豫陕鄂边区和豫西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又先后驻此。这一时期,鲁山县成为豫陕鄂边区、豫西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年由许昌地区划归平顶山市。

山水之间,一座中原古城鲁山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黄土之下的印记标注了古代冶铁工艺发展的重要节点。鲁山花瓷开辟出瓷器制作技艺的新境界。千里沃野孕育绚烂民俗,尽展多彩乡土画卷。

历史

据明嘉靖《鲁山县志》记载,早在汉朝鲁山这片土地上就已建县。因城池位于鲁山的阳面,得名“鲁阳县”。隋朝末年更名为鲁山,之后这一名字有所变动,直到唐初又称为“鲁山”沿用至今。

鲁山这座海拔不足米的普通山峰,虽然赋予了鲁山县的名字。然而,鲁山县的另外一座山峰,对于鲁山县意义更为重大。

它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见证着鲁山县的历史沧桑。它就是尧山。尧山地处中国南北分界大秦岭伏牛山东麓。奇峰高耸,壁立千仞。历史上尧山一直都发挥着抵御外侵的重要作用。

春秋初期,鲁山属于郑国。之后被楚国占领,成为楚国属地。为了防御北部邻国,楚国沿伏牛山脉修筑了规模宏大、绵延多千米的楚长城。

鲁山县境内保留了四处楚长城遗址。楚长城一直延续到鲁山西部,与高大的尧山相连。

人工修筑的城墙与这道天然屏障一起构筑起坚实的防御体系,保卫着鲁山的安宁。

对于尧山的“险”,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有着深切的体会。

北魏永平初年,郦道元出任鲁阳郡太守,他带领随从溯滍水而上,最终登上了滍水的发源地尧山。

他在《水经注》中对尧山曾这样描述“尧山亦名豆山,今山于城北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立。”

数千年的岁月,高耸的尧山作为天堑始终守护着鲁山,使得这片土地上少有战乱发生。

得益于安稳的环境,临近洛阳的优越地理位置,鲁山的手工制造业逐渐萌芽并走向鼎盛,成就了鲁山今日厚重的底蕴与匠心风骨。

考古

年,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在望城岗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现大量铁矿石、炉渣等遗迹。他们推测这里可能是一处与冶铁有关的场所。随后出土的一个泥块,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专家们发现,这些泥块都经过高温烧制,有残留的白色痕迹,形状不规则。他们推测这些泥块在碎裂之前应该是泥模范,而这些白色痕迹应该是铁器在泥模范中成形时留下的。

考古专家们进一步发现,这些泥模范大多用来制作锄犁等农具。每个泥模范都是一次性使用。

泥模范的发现为专家们判定这里是一处冶铁遗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据。泥模范残块上发现的“六年”、“河口”等字样,验证了这里曾是汉代官办的一座冶铁厂。

很快,一座冶铁高炉的炉基及附属系统的发现震惊了冶金考古界。这是当时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汉代椭圆形冶铁炉遗迹。

通过测量,炉基上竖有一个内径长轴约4米,短轴约2.8米的椭圆形炉缸,被称为“一号炉”。

同时,专家们在这个炉基上发现了一次改建痕迹。这个大炉缸后来被改成一个较小的炉缸,内径长轴约2米,短轴约1.1米。

望城岗遗址发现了大炉改建成小炉的痕迹。这在我国冶铁考古中还是首次。这为研究我国古代冶铁的演变过程提供了鲜明的实物例证。

鲁山三面环山,沙河横穿全境。铁矿易得、林木丰富、水运发达,促成了望城岗成为一个重要的生铁冶铸基地。

正是由于望城岗冶铁产业的繁荣发展、人口聚集,导致县城中心逐渐向此地迁移。北魏时期,在望城岗北部建立了鲁阳镇。

年10月,为了重新测定望城岗冶铁遗址的具体年代跨度及范围,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短短几天专家们便发现了多处铁块、红烧土等遗迹。

望城岗冶铁遗址的发掘,大大推进了冶金考古领域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科研价值。

层层黄土之下,昔日的冶铁盛况,高超的冶铁技术促成了鲁山望城岗地区人口聚集和城市中心的迁移,也为鲁山历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鲁山花瓷

鲁山花瓷,特指唐代鲁山一带所产的花釉瓷器,曾备受帝王青睐。鲁山的段店瓷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处可见的大量瓷片,让人们可以想象这里昔日的制瓷盛况。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件国宝级文物——鲁山窑花瓷腰鼓,鼓身由陶瓷制成。

唐代乐器专著《羯鼓录》中曾记载,唐玄宗与宋璟讨论羯鼓的制作材料时这样说道“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

段店瓷土丰富,北部临近洛阳,曾是鲁山花瓷制作和销售的中心。“清凉寺到段店,一日进万贯。”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古民谣。可见当时段店古窑林立,贸易昌盛。

伴随着唐朝局势的变化,洛阳的政治地位逐渐衰落。段店临近洛阳的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盛极一时的花瓷生产逐渐走向衰落,其制作技艺也随之失传。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陆续在段店瓷窑遗址发掘,整理出多件珍贵的陶瓷文物。其中一件唐代的花釉瓷三足花口香炉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

明亮柔滑的黑色瓷体上,乳白蓝斑相间成色,这是不同颜色的釉料在高温的作用下,相互交融所呈现的效果,它打破了唐代初期瓷器单一色釉的格局。

这些造型独特的鲁山花瓷也鲁山当地的匠人们复制花瓷腰鼓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历经多年的钻研,百余次的试验,上千件失败的样品,鲁山人终于实现了花瓷腰鼓的成功复制。如今,鲁山花瓷制作技艺不断成熟,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隐没于历史深处的窑火,千年之后再度熊熊燃烧,承载着璀璨历史及精湛技艺的鲁山花瓷涅槃重生。

一代代陶瓷艺人承袭古人的智慧,雕琢出时代的气韵,共同书写着鲁山花瓷的文化篇章。

文化

在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初中的校园内屹立着一座碑亭,正中央矗立着一块唐代石碑,名为“元次山碑”。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亲自撰写的一篇碑文。

全文约多字,记载了颜真卿在鲁山的好友元结一生的事迹,情真意切,笔墨遒劲。

元次山碑的碑字长宽各55毫米,被称为“寸六楷书”,是现存的颜碑石刻中字体最大的。字体结构横细竖粗,多用弧形,上密下粗,蚕头燕尾。

在这座石碑的背后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元结,字次山。颜真卿在碑文中这样写道:“次山斌斌,王之荩臣。义烈刚劲,忠和俭勤。”这句话是说,元次山文质彬彬,是位忠诚之臣,为人忠义节烈,仁厚宽和又勤劳俭朴。

颜真卿和元结同朝为官,曾一起在安史之乱中重挫叛军。两人由于志向相合,秉性相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唐乾元二年(公元年),凭借出众的军事谋略,元结被唐肃宗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他组织各路义军投身平叛战场,挫败了史思明的精锐部队,使其不敢再向南进发。唐大历七年(公元年)元结去世后,颜真卿撰写了饱含真情的碑文,命人刻制于碑上。

这块元次山碑也被后人称为“三绝碑”。这三绝是指颜真卿与元结之间真挚的情谊,还有造诣颇深的颜体书法,以及才藻富赡的碑文。

据《鲁山县志》记载,历史上元次山碑曾多次遭到战争破坏,暴于荒野。当地知县将它移至县城文庙,也就是现在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初中的校园内。

年,鲁山县政府在保持原来古建筑形式的前提下,对碑亭进行了修复。6年,元次山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千年,元次山碑已有残破,缺字,但碑文大部分完好。

现如今承载着两位先贤诚挚情感的元次山碑,在琅琅书声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鲁山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

民俗

每年春节期间,鲁山县的瓦屋镇都会迎来一场盛大的民俗表演,高桩故事。

高桩故事是一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时期,大批山西人迁徙到鲁山一带,高桩故事也随之传入。经过数代民间艺人的创新,形成了一项融合力学、戏曲、魔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表演形式。

高桩故事在排练的过程中,只有参与演出的演员可以在现场,不允许其他人观看。这是因为高桩故事中的第二桩中藏有玄机,而且第三桩中演员的扮相及故事内容必须要等到表演当天才能当众揭晓。

近年来,高桩故事的表演主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精彩的表演让王忠富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以高桩故事为主题的泥塑作品最终创作完成。

演员们表演的服装、道具、形态都被王忠富生动传神地定格在这些泥塑作品中。

王忠富自幼在鲁山农村长大,普通的生活场景都是他眼中珍贵的创作素材。

纯朴的情感在指尖与泥土的对话中流淌出来,凝结于作品中。闲聊的村民,嬉笑打闹的孩童,这些人物表情夸张,神态生动展示着农村生活的市井百态,也传递着时代变迁的万千气象。

广阔的田野中,鲁山人辛劳耕耘,收获希望。根植其中的一项项民间艺术,凝聚着乡土智慧,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丰富了鲁山人的文化生活,也装点着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传承

《鲁山县志》中收录了一张清代鲁山绘图,它和民国时期的一张照片中有一个相同的亭子,这是唐代鲁山百姓为知县元德秀所修建的琴台亭。

元德秀是元结的同宗兄长,他不仅深刻影响的元结,还留下了一段清正廉洁的历史佳话,史称“琴台善政”。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年),唐玄宗驾游东都洛阳,各地知县都精选歌女,极尽歌功颂德之词。只有鲁山知县元德秀自己编写了一首反映民间疾苦的《于于》歌,并亲自携带古琴和数位乐工一起表演。

唐玄宗听完后大加赞赏,免去了鲁山不少赋税和徭役。之后,鲁山百姓自发捐资为元德秀修筑了一座琴台,以感谢这位舍生忘死、为民请命的好知县。“琴台善政”的精神也代代传承下来。

历史上的琴台亭曾数次遭到破坏,为了延续扎根于百姓心中的琴台文化。鲁山县政府参照县志中的清代绘图,在原址重建了琴台亭。

年,鲁山的文艺工作者编排了舞台剧《音乐县令》。古老的琴台文化正在以贴近人心的方式被传承与发扬。

现代

鲁山是柞蚕树的重要产区,柞叶是蚕的优质饵料。千百年来,山区百姓种树、养蚕,练就出精湛的丝绸织作技艺。

如今,鲁山县政府鼓励沿用传统手工技艺,同时注重产品的创意设计及精细化制作,形成了一套集丝绸生产、制作、加工、展览、销售为一体的丝绸产业体系。

千百年的岁月间,巍然屹立的尧山宛若长者,护佑着鲁山这片土,也成为鲁山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尧山峰峦叠翠,飞瀑流泉,植物种类多达0多种,还栖息着众多的珍禽异兽,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尧山周边分布着多个村落,村民们曾因环境闭塞,生活十分贫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鲁山在保护尧山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始在这里发展旅游业。那时的尧山被称作“石人山”。此后,旅游业的繁荣让世代耕种的村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昔日的天堑已然成为旅游胜地,与这座中原古城一起,在新一轮的日出中舒展出勃勃新姿。

一代代匠人,精益求精,传承古老手工技艺。一件件瑰宝,流光溢彩,塑造鲁山气韵风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