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本文需要一定的乐理知识。)
音律从上古时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制,并且与后来的“十二平均律”差异不大。
上古时期还没有“十二平均律”的概念,但是古人早就发现:弦长或管长与音高存在相关性;更重要的是,根据弦长、管长最简比的方法,能够构建接近现代音律的音高系统。这个方法也就是“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原理大体是这样:
1.先设立一个标准音,对应标准弦长或管长(以下只称弦长)。
2.弦长越短,音高也就越高。
3.当弦长是原来的2/3时,也就是把标准弦长三分,损其一分时,音高与标准音的关系是上行纯五度音程。比如标准音是C,那么一损音高为G。
4.再把G音的弦长平均分为3份,增加1份,使其弦长变成G音弦长的4/3,这个时候得到G音下行纯四度音程D音。
5.反复应用该方法,即可得到半音阶中的其他音。
古琴上的按弦位置标记就来自三分损益法应用这个方法,我们从标准音C开始,可以依次得到一损G、一益D、二损A、二益E、三损B、三益?F、四损?C、四益?A、五损?E、五益?B、六损F、六益C。这样正好遍历十二半音阶。
关于三分损益的具体方法及弦长,详见《史记·律书》。
这样正好可以对应到十二半音三分损益法所得的上、下行音程,和西洋乐理以FCGDAEB顺序标注升记号、反序标注降记号,由此得到各个调式的原理相近。
降记号的标注顺序是上四下五:BEADGCF当然,三分损益法存在细微的问题。经过六次损益得到上行纯八度时,弦长因三分误差,不能取正原弦长的1/2,而纯八度弦长比应为1:2。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每六次损益作一次校正。
有了音阶的产生方法,后面的五音十二律就变得简单多了。
五音十二律
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十二律,又称十二律吕,单数取阳为律,双数取阴为吕,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五音十二律在乐理上极其浅易。五音就相当于唱名里面的do、re、mi、sol、la,十二律则近似于C、?C、D、?E、E、F、?F、G、?A、A、?B、B各音。
五音:宫、商、角、徵、羽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确定不同调式下的五音,比如宫在太簇,就是D大调,相当于简谱记法1=D,然后按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音程关系,就可以找到它的自然音阶在十二律的哪个位置。五音还有变(闰)、清之类称呼,相当于谱子里的升降记号。比如变徵就是?fa,清角就是fa。
当然五音还有一些不同的东西,比如西洋大调式以唱名do为主音,而五音调式皆可为主音,这就产生了不同风格的音乐。比如民歌里面,商调式就以re为主音,晋陕多见;角调式以mi为主音,吴越多见。
五音还和传统文化中其他内容结合起来。
五音与文化
五音十二律的复杂之处,是它结合传统文化的方式。
比如《礼记·乐记》说:宫属土,君之象;商属金,臣之象;角属木,民之象;徵属火,事之象;羽属水,物之象。这种解释很难用单一的某种文化,比如阴阳五行完全解释清楚。但是它被纳入到阴阳五行中,就变得很晦涩。
比如说古诗里面有“商飙”,意思是秋天的大风,就是因为商属金,对应西方、秋天。而以商为调的乐曲,也就是悲伤、肃杀之气。
再比如,角调的特征是“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和而不戾,润而不枯,带有忧伤的色彩。我们按今天的乐理理解,它是小调式里面的属音,确实与小调暗淡、忧伤的风格相近。不过,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对应起来,可能就没有那么贴切了。
中国古代对于音律的研究非常深入。像三分损益法、纯律、十二平均律等基础,都较早就出现了。五音十二律早在春秋时就已经成型。先民们的智慧,也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礼乐文化。
#礼乐#
(阅读本文需要一定的乐理基础,恕不逐一解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709.html